-
“生态”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我们的环境,主要是指一切生物生活的状态,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彼此影响的关系。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计划期间首次明确提出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目标;“十一五”规划期间将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降低能源消耗作为约束性指标;党的“十六大”要求全党全国要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并正式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及建设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越来越注重尊重自然,尊重人民的感受,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是在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形态[2],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环境、资源和经济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建立科学、严密、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可对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评价和监测,并对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很多学者对此展开了积极的理论探索,不仅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还结合数据对我国或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状态进行评价分析。何天祥等[3]在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基础上提出从城市生态文明状态、压力、整治和支撑4个方面构建的评价体系;徐晔等[4]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及生态人居5个维度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及其5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王奇等[5]构建涵盖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建设、物质文明生态化、政治文明生态化、精神文明生态化5个方面共计31项指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2015年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的状态与建设过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本文结合陕西现实状况构建陕西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对陕西2008~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测算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全文HTML
-
本文采用综合评价法对陕西近10
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行分析,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综合评价是对被评对象的全面评价,如对某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评价、对某个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对某个地区经济效益的评价等[6]。综合评价方法包括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其根据各指标观测值所包含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权重进行评价[7]。熵值法计算综合评价水平的主要步骤如下。 -
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见公式(1)~(2)。
公式(1)~(2)中Uij为指标标准化数值;Xij为指标原始数值;αij为指标最大值;βij为指标最小值;i表示年份,j表示指标序号。指标值越大对系统发展越好的是正向指标,指标值越小对系统发展越好的是负向指标。
-
分别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方法见公式(3)~(6)。
1)计算第i年第j项指标的比重见式(3)。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见式(4)。
3)计算信息熵冗余度见式(5)。
4)计算指标权重见式(6)。
-
根据标准化数据和指标权重计算各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计算方法见公式(7)。
-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秦岭横跨陕西和河南两省之间,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陕北是毛乌素沙漠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陕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因此,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陕西省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同时,陕西是我国的能源资源大省之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1世纪以来,依托资源优势,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近几年已进入较快增长省份行列,GDP始终保持着高于全国的增长率。然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陕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各类污染物排放日渐增多,给城市环境质量带来巨大压力。
文章借鉴相关研究成果[4],结合陕西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按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获取性的原则,分别从生态保育、环境治理、生态经济和资源节约4个方面选取了20个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表现参数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具体见表1。
1.1. 研究方法
1.1.1. 数据标准化处理
1.1.2. 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1.1.3. 计算各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数
1.2. 指标体系构建
-
本文选取2008~2017年的相关数据,对陕西近10年间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行评估,所收集数据主要来自2009~2019年《陕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生态环境公报》和《陕西生态环境公报》等。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用水量、废水废气排放量根据工业增加值、工业用水量、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计算得到,单位GDP能耗根据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计算得到,人均耕地面积根据耕地面积、总人口数计算得到;服务业增加值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其他服务业增加值总和。各项评价指标在不同年份的统计数据见表2~5。
表2可知,陕西生态保育相关指标整体上升,森林覆盖率由2008年的37%上升至2017年的43%,增长率16.22%,各年造林面积波动较大,但除2008年外均在30万hm2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率45.1%,2017年林业投资完成额大约是2008年的4倍。
表3可知,近10年来陕西城市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快速提升,其中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了1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提高了30.46%,2017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大约是2008年的4倍。空气日报优良率所公布数据的评价标准和内容在样本期前后稍有差异,因而难以对样本期内陕西的空气日报优良率变化情况做出判断。与全国比较来看,2017年陕西空气日报优良率比全国338个城市平均水平低12.7个百分点,表明陕西环境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表4可知,2017年陕西人均GDP为57 266元,大约是2008年的2.9倍,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水排放量下降至2008年的1/4,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废气排放量呈波动下降态势,第二产业贡献率总体下降了7.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波动式上升态势,总体增长了4.91%。
表5可知,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2017年万元GDP能耗下降至2008 年的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2008年的42%,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2008~2016年持续提升,2017年该指标值较低,人均耕地面积略有下降。
-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按照综合评价方法得到陕西2008~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价结果见表6。
按照优、良、中、较低和很低的评分区间给出基于评价得分的定性结论,优、良、中、较低和低的评分区间分别为0.85~1、0.70~0.84、0.55~0.69、0.40~0.54、0~0.396[8]。从评估结果来看,陕西生态文明建设评分从2008年的0.214 376上升到2017年的0.793 032,表明近10年来陕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建设水平逐渐提高,整体达到良好等级。
从整体趋势来看,近10年来陕西的生态保育建设、环境治理、生态经济发展及资源节约水平均有所提高,同时又在不同的样本期表现出不同的趋势。从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及具体指标来看,生态保育建设水平在2008~2015年持续上升,2016~2017年有所下降,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当年林业投资完成额3项指标状态值均逐渐增加,表明陕西省近些年实施的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措施成效显著,生态系统安全得到巩固;环境治理水平在样本期内曲线上升,但相对而言总体上升幅度较小,相比全国而言,空气日报优良率处于较低水平,突发环境事件较多,表明陕西整体环境质量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在样本期内曲线上升,人均GDP有较大幅度提升,第二产业贡献率下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波动式上升,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废气排放量均有下降,表明陕西近些年经济增长比较快,且经济质量有所提高;资源节约水平2008~2011年呈上升状态,2011~2017年出现小幅倒退,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均降低,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提升,耕地资源出现小幅下降,表明陕西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但资源紧张问题并未得到全面缓解;此外,林业投资完成额、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逐年上升,表明陕西近些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为衡量陕西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的相对水平,对2017年陕西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平均水平的主要指标进行对比,见表7。
表7可知,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陕西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尤其是在环境治理、经济增长方式及资源节约利用方面。环境治理方面,2017年陕西空气日报优良率比全国338个城市平均水平低12.7个百分点,根据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西安、咸阳被列于全国169个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20个城市;经济增长方式方面,2017年陕西第二产业贡献率49.1%,比全国平均水平36.3%高出1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主体是工业,而陕西工业的主体则是资源类工业,煤油气三种资源的输出占到陕西省工业产业的多数份额,由此付出的代价是各类污染物排放日渐增多,给城市环境质量带来巨大压力,也造成环境治理难度加大;资源节约利用方面,2017年陕西万元GDP能耗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比较低,人均水资源量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2.1. 数据来源与统计
2.2. 评价结果与分析
-
从2008~2017年陕西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来看,近些年来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取得了明显进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加强,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水平提高。从上升幅度来看,生态经济水平上升幅度较大,环境治理和资源节约上升幅度较小。与全国相比,陕西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可以看到虽然近些年陕西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节约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注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
-
1)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化建设。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当包括明确的法律制度、有效的执行制度、严格的责任制度及良好的道德制度,要通过制度强化政府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企业选择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引导公众选择绿色的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环境和资源压力。首先,要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对传统产业进行产能压缩、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促进清洁生产,消减污染物排放;其次,推动资源型产业链条延伸,促进资源型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壮大现代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区域特色产业,结合区域特色调整产业布局,减少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的过分依赖;再次,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尤其是节能环保产业,降低绿色产品生产、流通企业的创业门槛,在税收、金融和信贷等方面予以优惠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激励扶持培育绿色产业发展。
3)强化关键领域的绿色科技支撑。加大环境科技重大专项技术的支持与投入,研发先进适用的污染防治、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提高环境污染防治科技水平;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绿色化工技术研发,积极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提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减少废水废气排放;针对当前固体废物处置工作中的技术难题,研发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技术,提高陕西固体废物处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