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异化金属还原菌T. magadiensis对Cr(Ⅵ)的还原研究

张震, 辛梓铭, 潘玉瑾, 杨朋, 李晨, 赵鑫. 碱性异化金属还原菌T. magadiensis对Cr(Ⅵ)的还原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22, 48(6): 121-125.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0110032
引用本文: 张震, 辛梓铭, 潘玉瑾, 杨朋, 李晨, 赵鑫. 碱性异化金属还原菌T. magadiensis对Cr(Ⅵ)的还原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22, 48(6): 121-125.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0110032
ZHANG Zhen, XIN Ziming, PAN Yujin, YANG Peng, LI Chen, ZHAO Xin. Reduction of Cr(Ⅵ) by an alkaline dissimilative metal reduction bacterium of T. magadiensis[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2, 48(6): 121-125.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0110032
Citation: ZHANG Zhen, XIN Ziming, PAN Yujin, YANG Peng, LI Chen, ZHAO Xin. Reduction of Cr(Ⅵ) by an alkaline dissimilative metal reduction bacterium of T. magadiensis[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2, 48(6): 121-125.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0110032

碱性异化金属还原菌T. magadiensis对Cr(Ⅵ)的还原研究

    作者简介: 张 震(199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E-mail:1099653114@qq.com
    通讯作者: 赵 鑫(1982-),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E-mail:zhaoxin@mail.neu.edu.cn
  •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907204-04);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020104-JH2/103)
  • 中图分类号: X522

Reduction of Cr(Ⅵ) by an alkaline dissimilative metal reduction bacterium of T. magadiensis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Xin, zhaoxin@mail.neu.edu.cn
  • 摘要: 铬(Cr)作为一种环境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可以通过还原作用,从Cr(Ⅵ)降低价态至Cr(Ⅲ),实现减毒。该研究探讨了碱性厌氧异化金属还原菌Tindallia magadiensis对模拟含铬废水的减毒能力,分别研究了初始Cr(Ⅵ)浓度、碳源、初始pH和共存金属离子对其生长和Cr(Ⅵ)还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具有较好的Cr(Ⅵ)耐受能力,可在初始Cr(Ⅵ)浓度30 mg/L、pH 8、NaHCO3为碳源时,实现96.9%的Cr(Ⅵ)还原;微量Cu2+的存在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Cr(Ⅵ)的还原;T. magadiensis为碱性环境中少量Cr(Ⅵ)的微生物减毒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菌种选择。
  • 加载中
  • 图 1  Cr(Ⅵ)浓度对菌株Z-7934生长的影响

    图 2  菌株Z-7934对不同初始浓度的Cr(Ⅵ)的还原

    图 3  碳源对菌株Z-7934生长的影响

    图 4  碳源对菌株Z-7934还原Cr(Ⅵ)的影响

    图 5  初始pH对菌株Z-7934生长的影响

    图 6  初始pH对菌株 Z-7934还原Cr(Ⅵ)的影响

    图 7  共存金属离子对菌株Z-7934生长的影响

    图 8  共存金属离子对菌株Z-7934还原Cr(Ⅵ)的影响

  • [1] JOBBY R, JHA P, YADAV A K, et al. Biosorp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hexavalent chromium [Cr(Ⅵ)]: A comprehensive review[J]. Chemosphere, 2018, 207(SEP.): 255 − 266.
    [2] LI Z , MA Z , KUIJP T J V D , et al. A review of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from mines in China: Pollution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4, s 468-469: 843 − 853.
    [3] 赵堃, 柴立元, 王云燕, 等. 水环境中铬的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6(8): 1 − 3.
    [4] 徐衍忠, 秦绪娜, 刘祥红, 等. 铬污染及其生态效应[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2(增1): 8 − 9.
    [5] 王谦, 李延, 孙平, 等. 含铬废水处理技术及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 36(增2): 150 − 156.
    [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S/OL]. (2006-10-27)[2020-10-20]. http://www.mee.gov.cn/ywgz/fgbz/bz/bzwb/shjbh/shjzlbz/200206/W020061027509896672057.pdf.
    [7] 刘婉, 李泽琴. 水中铬污染治理的研究进展[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7(9): 5 − 9.
    [8] 江澜. 微生物治理铬污染的应用与发展[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 132 − 135.
    [9] 刘丽红, 谢桂琴, 王晓萍. 异化金属还原菌及其应用[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8(3): 81 − 84.
    [10] KEVBRIN V V, ZHILINA T N, RAINEY F A, et al. Tindallia magadii gen. nov. sp. nov. : An alkaliphilic anaerobic ammonifier from soda lake deposits[J]. Current Microbiology, 1998, 37(2): 94 − 100. doi: 10.1007/s002849900345
    [11] CHILDERS S E, CIUFO S, LOVLEY D R. 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 accesses insoluble Fe(Ⅲ) oxide by chemotaxis[J]. Nature, 2002, 416(6882): 767 − 769. doi: 10.1038/416767a
    [12] LOVLEY D R, FRAGA J L, BLUNT-HARRIS E L, et al. Humic substances as a mediator for microbially catalyzed metal reduction[J]. Acta Hydrochimica et Hydrobiologica, 2010, 26(3): 152 − 157.
    [13] NEVIN K P, LOVLEY D R. Mechanisms for accessing insoluble Fe(Ⅲ) oxide during dissimilatory Fe(Ⅲ) reduction by geothrix fermentans[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2, 68(5): 2294 − 2299. doi: 10.1128/AEM.68.5.2294-2299.2002
    [14] VALI H, WEISS B, LI Y L, et al. Formation of tabular single-domain magnetite induced by 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 GS-15[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101(46): 16121 − 16126. doi: 10.1073/pnas.0404040101
    [15] 汪明霞, 王娟, 司友斌.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异化还原Fe(Ⅲ)介导的As(Ⅲ)氧化转化[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9): 2368 − 2373.
    [16] 徐卫华. 微生物还原Cr(Ⅵ)的特性与机理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07.
    [17] 牛永艳, 陈正军, 赵帅, 等. 铬还原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生物阴极中的应用[J]. 微生物学通报, 2017, 44(7): 1631 − 1638.
    [18] 魏蓝. 土壤微生物对六价铬的还原及稳定化效果研究[D]. 苏州: 苏州科技大学, 2017.
    [19] ABE F, MIURA T, NAGAHAMA T, et al. Isolation of a highly copper-tolerant yeast, Cryptococcus sp. from the Japan Trench and the induction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activity by Cu2+[J]. Biotechnology Letters, 2001, 23(24): 2027 − 2034. doi: 10.1023/A:1013739232093
  • 加载中
图( 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69
  • HTML全文浏览数:  2069
  • PDF下载数:  1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1-21
  • 刊出日期:  2022-12-20

碱性异化金属还原菌T. magadiensis对Cr(Ⅵ)的还原研究

    通讯作者: 赵 鑫(1982-),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E-mail:zhaoxin@mail.neu.edu.cn
    作者简介: 张 震(199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E-mail:1099653114@qq.com
  • 1.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 2. 营口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辽宁 营口 115014
  • 3. 东北大学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907204-04);辽宁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020104-JH2/103)

摘要: 铬(Cr)作为一种环境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可以通过还原作用,从Cr(Ⅵ)降低价态至Cr(Ⅲ),实现减毒。该研究探讨了碱性厌氧异化金属还原菌Tindallia magadiensis对模拟含铬废水的减毒能力,分别研究了初始Cr(Ⅵ)浓度、碳源、初始pH和共存金属离子对其生长和Cr(Ⅵ)还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具有较好的Cr(Ⅵ)耐受能力,可在初始Cr(Ⅵ)浓度30 mg/L、pH 8、NaHCO3为碳源时,实现96.9%的Cr(Ⅵ)还原;微量Cu2+的存在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Cr(Ⅵ)的还原;T. magadiensis为碱性环境中少量Cr(Ⅵ)的微生物减毒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菌种选择。

English Abstract

  • 铬作为一种重要的金属原料,在冶金、化工、皮革和制药等行业中广泛使用[1-2],但是,如果处置不当,会随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环境中常见的是Cr(Ⅲ)和Cr(Ⅵ),以Cr3+、CrO2−、CrO42-和Cr2O72-这4种形态存在[3]。其中,Cr(Ⅲ)是人体和动植物的必需微量元素,而Cr(Ⅵ)则会对人体产生严重毒害,毒性是Cr(Ⅲ)的100倍左右,对人体皮肤、呼吸道和眼睛等器官存在危害,摄入过量会导致肾衰竭及癌症,即使在μg级仍具有毒性[3-5]。因此,《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6]严格限定可作饮用水源的Ⅲ类水中Cr(Ⅵ)浓度不得高于0.05 mg/L。

    含铬废水的处置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物化法和生物法等。其中,生物法处理是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将可溶的Cr(Ⅵ)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的Cr(Ⅲ)[7-8],虽然效率低于物理和化学方法,但是具有成本低和无二次污染风险等优点,成为低含量Cr(Ⅵ)污染环境的主要修复方法之一。

    异化金属还原菌(Dissimilatory Metal Reduction Bacteria,DMRB)是一种能够以金属氧化物作为电子受体,并且通过还原金属氧化物获得能量的细菌[9]。其还原机理主要有3种:(1)借助电子传递中间体复合物进行电子传递[10];(2)与金属氧化物表面接触直接传递电子[11];(3)借助金属螯合剂溶解金属离子螯合物后再还原[12-13]Geobacter metallireducens是最早被发现的DMRB,能够以Fe(Ⅲ)为唯一电子受体将有机物氧化为CO2[14]。随着研究的深入,DMRB也被发现具有重金属污染处置能力。文献[15-16]研究发现,Shewanella oneidensisBacillus anthracis可以分别将V(V)和Cr(Ⅵ)还原为V(IV)和Cr(Ⅲ)。牛永艳等[17] 将Cr(Ⅵ)还原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ilans应用在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中,Cr(Ⅵ)还原率达到68.9%。魏蓝[18]利用芽孢杆菌属细菌修复Cr(Ⅵ)污染土壤,还原率达到87.7%。DMRB对重金属的还原作用为环境中重金属的处置和无害化提供了新思路。

    本研究以1株耐盐碱的异化金属菌Tindallia magadiensis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初始Cr(Ⅵ)浓度、初始pH和碳源等条件对菌株生长和Cr(Ⅵ)还原的影响,探讨了共存金属离子对菌株的扰动作用,获得了该菌的最佳生长条件和Cr(Ⅵ)还原效率。该菌株自1996年分离至今,只进行过系统发育分析,从未开展环境功能性探究,本研究为高盐碱极端环境下铬污染的处理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 实验菌株Tindallia magadiensis Z-7934T购自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 )。该菌于1996年从肯尼亚马加迪湖的苏打沉积物中分离,其后仅进行了系统发育进化研究,为该菌属的模式菌株[13]。该菌为G+的嗜碱专性厌氧菌,可以在pH 7.5~10.5和高Na+环境中生长。

      培养基组成为:蛋白胨5 g/L,NaHCO3 40 g/L,KH2PO4 0.3 g/L,NH4Cl 0.5 g/L。50 mL培养基分装入100 mL厌氧瓶中,通入高纯Ar气排除残留的O2,胶塞密封,121 ℃灭菌10 min备用。按照5%比例接种,35 ℃摇床震荡培养。

    • 高浓度的Cr(Ⅵ)对生物具有严重的毒害作用,为了探讨T. magadiensis对Cr(Ⅵ)的还原能力,首先要获得其对Cr(Ⅵ)的耐受性。初始Cr(Ⅵ)浓度分别设定为10、20、30、40和50 mg/L,以5%接种量接种对数期种子液,每组设3个平行。35 ℃,120 r/min恒温振荡培养。每12 h取样,测定细胞生物量和Cr(Ⅵ)的浓度。

    • 采用常用的3种碳源考察对T. magadiensis生长和Cr(Ⅵ)还原的影响。保持初始碳源物质的量相同,碳酸氢钠、丁酸钠和乙酸钠分别为40、13.08和32.35 g/L,选择最适Cr(Ⅵ)浓度,初始pH保持与碳酸氢钠组一致。实验条件和测试指标与前一组实验相同。

    • 探讨初始pH对菌株还原Cr(Ⅵ)的影响。以5%接种对数期种子液至适宜初始Cr(Ⅵ)浓度,初始pH分别为7~11的培养基当中。实验条件和测试指标与第一组实验相同。

    • 选取环境中常见与Cr共存的Zn2+、Mn2+和Cu2+探讨共存金属离子对菌株还原Cr(Ⅵ)的影响。以5%接种对数期种子液至适宜初始Cr(Ⅵ)浓度和pH的培养基中,探讨分别投加0.5 mmol/L的Cu2+、Mn2+或Zn2+对菌株还原Cr(Ⅵ)的影响,以未添加其他金属离子的培养基作为对照。实验条件和测试指标与第一组实验相同。

    • 溶液中总铬和Cr(Ⅵ)的含量分别参照《水质总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T 7466—1987》和《水质Cr(Ⅵ)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广度法:GB 7467—87》测定[6]。细胞生物量使用分光光度计UVmini-1240(日本岛津)以OD600计算。pH使用S220型pH计(Mettler Toledo,Switzerland)测定。

    • Cr(Ⅵ)对微生物的生长有显著影响,过高浓度会直接杀死细菌。初始Cr(Ⅵ)浓度对菌株Z-7934生长的影响,见图1

      Cr(Ⅵ)浓度高于40 mg/L时,菌株Z-7934无法存活,未检测到细胞生物量。初始Cr(Ⅵ)浓度为10、20和30 mg/L时,经60 h培养的细胞生物量(OD600)分别为0.29、0.28和0.27,说明菌株Z-7934可以在Cr(Ⅵ)浓度低于40 mg/L时生长。

      菌株Z-7934对不同初始浓度Cr(Ⅵ)的还原,见图2

      初始Cr(Ⅵ)浓度高于40 mg/L时,细菌无法生长,Cr(Ⅵ)未被还原。Cr(Ⅵ)浓度为10~30 mg/L时,培养前24 h,细胞量较少,Cr(Ⅵ)还原量较低,剩余量分别为9.03、18.26 和28.03 mg/L。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生物量增加,还原率提升。在第60 h,菌株对Cr(Ⅵ)的还原量分别为9.1、19.07和28.24 mg/L,说明菌株Z-7934在可耐受的Cr(Ⅵ)浓度范围内具有很好的还原性。初始Cr(Ⅵ)浓度为30 mg/L 时,还原率可达94.13%,还原速率达到每小时0.47 mg/L。

    • 不同碳源对菌株Z-7934生长的影响,见图3

      菌株在前24 h生长较慢,在碳酸氢钠、乙酸钠或丁酸钠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物量(OD600)分别为0.04、0.04和0.0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第36 h后生长明显提升,第48 h时,菌株的生物量(OD600)分别达到0.23、0.18和0.13,菌株Z-7934更适宜以碳酸氢钠为碳源生长。

      碳源对菌株Z-7934还原Cr(Ⅵ)的影响,见图4

      以碳酸氢钠为碳源时,菌株对Cr(Ⅵ)的还原速率最快。在第24 h,菌株在碳酸氢钠、乙酸钠和丁酸钠的培养基中对Cr(Ⅵ)的还原率分别为8.90%、6.20%和3.23%。随着时间和生物量的变化,在第48 h,菌株在3种碳源的培养基中对Cr(Ⅵ)的还原率分别为89.05%、63.33%和71.72%,以碳酸氢钠为碳源时,菌株对Cr(Ⅵ)的还原速率最快。在第60 h,菌株在3种碳源的培养基中的Cr(Ⅵ)还原率分别达到95.13%、93.13%和93.06%,此时接近还原终点,三者还原率基本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生物量与Cr(Ⅵ)的还原速率成正相关。36~48 h是菌株Z-7934快速生长阶段,Cr(Ⅵ)的还原速率也明显提升。以碳酸氢钠作为碳源可以更好地促进菌株Z-7934对Cr(Ⅵ)的还原,以实现能量的传递,供给自身的繁殖与生长。因此,相比有机小分子碳源,无机碳源碳酸氢钠对菌株Z-7934的生长和金属异化过程更为有利。

    • 菌株Z-7934在初始pH 8~9的偏碱性条件生长较好,明显优于初始pH 7或pH 10时,见图5,但是无法耐受高于pH 11。在第60 h,菌株Z-7934在初始pH为7、8、9和10的培养基中,生物量(OD600)分别为0.15、0.26、0.25和0.13。

      初始pH对菌株Z-7934还原Cr(Ⅵ)的影响,见图6

      在最初的24 h,生物量和Cr(Ⅵ)的还原率均较低。随着生物量的大幅提升,Cr(Ⅵ)的还原率也随之增长。第48 h时,初始pH 8和9的培养基中,Cr(Ⅵ)的还原率分别达到92.56%和89.81%,并在第60 h时分别达到96.89%和94.91%;而初始pH 10的培养基中Cr(Ⅵ)的还原率最低,仅为87.02%。

      菌株Z-7934在初始pH 7~10时,均能生长并实现Cr(Ⅵ)的还原,在pH 8~9时具有更高的还原效率,说明该菌株耐碱性较好,可以实现碱性条件下的重金属异化还原。

    • 共存金属离子对菌株Z-7934生长的影响差异明显,见图7

      在添加少量Cu2+和Mn2+的培养基中,菌株Z-7934的生长与对照组并无差异,但是受到Zn2+的影响显著。在36 h时,菌株Z-7934在添加Cu2+、Mn2+和Zn2+的培养基中,生物量(OD600)分别为0.10、0.10和0.06;在60 h时,生物量(OD600)分别为0.26、0.26和0.21。

      共存金属离子对菌株Z-7934还原Cr(Ⅵ)的影响,见图8

      实验结果表明,Mn2+共存对菌株Z-7934还原Cr(Ⅵ)没有显著影响。而Zn2+会抑制菌株生长,影响对Cr(Ⅵ)的还原。少量的Cu2+对菌株生长影响很小,却提升了其对Cr(Ⅵ)的还原速率。Cu2+对菌株生长和还原Cr(Ⅵ)的影响并不相同,推断原因有2种:(1)铜是微生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可能是某些还原性功能酶辅基的组成原子,在微量Cu2+的存在下,激活了与还原Cr(Ⅵ)相关酶的活性,促进了其对Cr(Ⅵ)的还原;(2)Cu2+T. magadiensis的电子传递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可以辅助还原Cr(Ⅵ)进行能量代谢[19]。由于T. magadiensis被分离后,没有进行过相关代谢的研究,而其生境和生长代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对其环境功能性的研究可能有一些新的发现。

      添加少量的Zn2+对菌株还原Cr(Ⅵ)有抑制作用,第60 h时总还原率为83.54%,明显低于另外3组。添加Mn2+对Cr(Ⅵ)的还原影响较小,第24 h时,对照组和Mn2+实验组中Cr(Ⅵ)的还原率分别为7.11%和5.07%;第36 h时,还原率分别增长至66.46%和62.79%。添加少量Cu2+对菌株Z-7934还原Cr(Ⅵ)有促进作用,在24~36 h,对Cr(Ⅵ)的还原速率较其余3组具有明显优势,第24和第36 h时还原率分别达到33.41%和83.41%。第60 h时,由于接近还原终点,除添加Zn2+的实验组外,Cr(Ⅵ)的还原率均在95%左右,对照组、Cu2+和Mn2+实验组的Cr(Ⅵ)还原率分别为96.57%、95.06%和96.39%。

    • 碱性异化金属还原菌Tindallia magadiensis可以在厌氧条件下还原少量Cr(Ⅵ),转化为Cr(Ⅲ),实现铬的减毒。在少量Cr(Ⅵ)浓度(30 mg/L),碱性条件(初始pH 8),无机碳源(NaHCO3)条件下,获得最高Cr(Ⅵ)还原率96.89%。在少量Cu2+共存时,可以加快Cr(Ⅵ)的还原。细菌T. magadiensis作为碱性厌氧环境条件下一定浓度Cr(Ⅵ)减毒的新选择,具有一定的应用潜质。

    参考文献 (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