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能源开发供应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城市低碳发展的绊脚石。2014年11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系统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正在发生巨变,气候变化将会给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愈加严重的影响。同时,此报告指出,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以及其他人为因素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1]。2020年1月,由全球碳项目(Global Carbon Project,GCP)颁布的《2019全球碳预算报告》[2]显示,截至到2019年底,全球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同比增长0.6%,增速虽有放缓,但从全球二氧化碳国家贡献率来看,中国占比28%,位列第一,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形式依然严峻。
济宁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能源消耗加剧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济宁市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迅猛,在山东省17地市碳排放量排行中一直居于前列[3]。因此,减少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济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从煤炭资源型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变的必经之路。
-
关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国内外学界有不同的界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认为低碳城市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展模式及方向是低碳经济;二是低碳生活是市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三是建设标本和蓝图是低碳社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则认为,一个城市若是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还能保持二氧化碳低排放量,那么就可以定义为低碳城市[4]。尽管界定有所不同,但“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支持,世界各国开始致力于因地制宜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在这一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当前低碳城市的发展趋势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
21世纪后,人类不合理的能源利用方式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升高,再加上可持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全球变暖呈现出了不可逆的态势,低碳城市的理念已被世界各国和地区广为接受并践行。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逐步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英国、丹麦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见表1。
发达国家的低碳城市建设开始时间早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较为成熟的有以节能零排放为方向的“哥本哈根模式”、以低碳社区建设为中心的“伦敦模式”、以产业低碳转型为支撑的“伯明翰模式”和以全面建设低碳社会为主体的“东京模式”等[4]。其中,又以“伦敦模式”最为著名。
英国在2003年首先发起了低碳经济的倡议并开始积极投身于低碳城市的建设,预计在2050年达到建成低碳社会的目标。伦敦作为英国首都首当其冲。为响应政府号召,配合碳信托基金会(Carbon Trust)与能源节约基金会(EST)的工作,2007年,伦敦市提出了在2025年使温室气体排放量相比1990年减少60%的目标[5]。英国伦敦的贝丁顿零碳社区是世界上首个“零耗能”社区,该社区致力于建设二氧化碳平衡值接近于零的低碳生态社区,以此形成了以低碳社区建设为载体的“伦敦模式”。“伦敦模式”的发展模式是以首都为中心向其他城市扩散,以某一社区为试点来推动整个城市的低碳发展。
-
我国城市的低碳转型时间虽然还处在初期阶段,但也已展开了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果。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世界气候组织在2008年相继提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和“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其中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规划以上海市和保定市为首批试点城市,为大力推动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起到带头作用[6]。而“低碳领导力”项目则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积极推动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工商企业、新闻媒体和科研机构等相关领域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致力于构建中国城市低碳领导力体系。以新能源为突破口的“保定模式”和以重点项目带动的“上海模式”都已成功运用并推广。同时,其他城市也加快了低碳转型的步伐,见表2。
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大多处于探索阶段。相较于国外,中国国土面积跨度较大,导致城市之间呈现出了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城市低碳发展必须基于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经济发展特点与发展战略进行具体分析。而对于济宁市来说,如何构建适合当地发展情况的低碳发展模式,这一问题长期没有得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方案和规划。笔者以此作为研究方向,拟结合济宁市低碳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在其城市低碳发展模式中遇到的阻碍,积极探寻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
低碳产业拉动模式即提高低碳产业占同一地区产业的比重,使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模式。截至到2018年底,济宁市GDP已达到4 930.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6.0%、15.3%和14.2%,分别占比10%、45.3%和44.7%[7]。可见,近几年来济宁市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其中低碳产业的发展对济宁市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了很大作用。
济宁市利用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扶持其特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通过自主创新和对外引进这2种主要方式,逐步加大财税优惠力度,寻找到了济宁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对符合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大力引导和支持。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优质的低碳产业,如以金乡大蒜和长沟葡萄等为特产的特色绿色农业;凤凰台湿地公园和微山湖湿地公园形成的特色生态旅游产业;梁山水浒文化和曲阜孔孟文化为代表的教育文化产业等[8]。济宁市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与帮助,实现了城市功能的多样化转变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转变。在新能源开发方面,济宁市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和生物质能资源,而其开发使用量却很少,这样使得济宁市总的新能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济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尽管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济宁市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地位突出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电产业仍然是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煤炭产业耗能多、污染重等问题一直是制约济宁市低碳发展的绊脚石。若是一竿子打死,全部停产整顿会使济宁市的经济发展陷入僵局,基础性产业的撤出会加大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也不利于居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所以,针对高污染、高能耗工业部门的整治还需要长远性和全局性的考虑。
-
“政府主导,节能减排”的政府主导驱动模式是济宁市低碳发展的另一典型模式。政府对低碳经济的大力推行,各种以节能减排为目的的规章条例和实施方案的颁布是济宁市经济发展模式的强制性保障,也是政府驱动模式的主要特征。“低碳教育”、“低碳法规”、“低碳规划”、“市场监管”等都属于政府主导的范畴,对济宁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济宁市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的行动暂行办法,但是在低碳经济方面的尚未出台正式的法律法规,缺乏强制性,而且在低碳经济布局方面的法规也尚未出台,使得济宁市的低碳城市发展整体性不足。
在低碳市场经济体制上并不完善,济宁市人民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量不足,缺乏碳交易制度,虽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但是并没有明确的奖惩措施,相比国外明确的碳排放超标收费,济宁市并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低碳消费鼓励制度[9]。就工业企业本身而言,自主进行低碳转变的内驱力不足,本着“利润至上”的原则,企业可能更愿意选择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因此外部的强制性规范就显得十分必要。
政府过度干预导致低碳企业市场活力不足。济宁市的低碳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主导和规范,依靠层层指标来约束企业项目的发展实施,缺乏长效机制,工业企业本身并不是自觉想要参与,还是希望走传统工业的道路,并没有看到低碳发展的经济效益,缺乏内部发展动力和企业活力。济宁市若要实现煤炭资源型城市向低碳绿色城市的转型,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立足于当前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通过政府的调节与监管,保障市场的主体地位,实现产业转型和发展。
-
目前,济宁市的城市化进程在快速发展中。在此过程中,合理的城市规划成为了济宁市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城市空间的低碳规划、低碳绿色建筑的设计、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以及低碳循环产业的培育等是济宁市着重发展的低碳项目。
济宁市湿地资源丰富。其中,微山湖湿地公园和太白湖湿地公园面积广阔,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在固碳和净尘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大面积的湿地和植被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大量氧气,实现碳的吸收[10]。近年来,在城市规划方面,济宁市多采用“紧凑型”布局模式,扩大绿地面积,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同时,城市建筑设计中也开始注重碳的吸收利用,积极推广太阳能产品的应用,发展绿色建筑技术。通过绿色的城市规划,增加城市碳汇,建设一个绿色低碳城市。此外,清洁生产的推广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济宁市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步骤。济宁市计划在2020年实现清洁生产在全行业的应用。同时积极推广济宁市农村荒地计划,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发展以金乡大蒜和长沟葡萄等为特产的特色绿色农业,建设碳吸收林。循环经济不止着眼于经济和技术方面,还对文化和制度等方面提出要求。济宁市仅仅依靠生态产业的发展来达到物质减量化的目标还不足以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物质减量化的目标基础上,循环经济还应力求“再利用”和“资源化”2个目标。而济宁市在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成果不显著。
低碳产业拉动模式、政府主导驱动模式和碳循环利用模式是济宁市目前主要采用的城市低碳发展模式。济宁市的低碳发展进程开始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济宁市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低碳经济发展空间较大。
-
山东省作为经济产出和能源消耗大省,其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本省城市自身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明确其中的问题和原因。济宁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其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能源的需求也水涨船高,高能耗产业相比于其他产业如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依然占据较大比重,能源消耗自然高居不下。其次,由于当地煤炭资源丰富,其作为简单易得的资源优势,客观上造成火电和焦炭等综合能耗过高。最后,由于该地区经济支柱产业以工业为主,同时环保生产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了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既耗能多又排碳多的尴尬局面。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试图提出以下对策,以期为济宁市低碳模式发展指出方向。
-
循环经济是济宁市低碳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除了依靠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外部条件,还需要企业自身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承担企业自身的低碳发展责任,并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低碳经济[11]。
-
济宁市能源结构以传统煤炭资源为主,可再生能源不论是开发还是利用都还不够成熟。因此,济宁市需要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使其向清洁化方向发展,推动电源结构从单一的煤电资源向生物能、地热能、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的转换。
-
低碳产业体系的构建涉及到方方面面,对于济宁市而言,对第一产业,要发展生态农业,降低农业污染;对第二产业,要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好“三废”问题;对第三产业,要着力发展低碳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电子技术产业,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低碳产业体系。
-
济宁市要想进一步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就必须在科学技术上进行不断创新,既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要发挥市场活力来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动力。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推广节能高效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在排硫固碳、污染减排等方面运用高科技手段,降低排放污染物的危害,在保证基本的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从根源上解决污染物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
-
济宁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正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都还在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因此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1)要落实国家和山东省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济宁市自身的发展状况组织编制《济宁市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全面规划济宁市的低碳绿色城市发展道路,明确低碳发展的指标和任务,制定低碳绿色城市发展的施行方案,摸索适合济宁市的城市低碳发展模式。
2)应出台相应的《济宁市低碳经济发展具体实施意见》,综合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如税收、投资等,全面推进济宁市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流向的影响,加大对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引导与扶持力度。运用税收手段,加大对污染排放的征税力度,而对低碳产业则采取减免税款或政府补贴的政策,吸引工业企业发展低碳产业。
3)充分施展市场机制的强大作用。一是仿照国际碳交易体制建立济宁市的碳交易体制,给各辖区和镇、县提出一个明确的减排指标,低碳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从低碳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购买减排量,既平衡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实现了全市的低碳发展。二是引用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在配合税收手段的调节下,利用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给予不愿转型的工业企业以外部压力,促使其将低碳发展转化为内在动力。
-
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互动的过程。济宁市低碳建设要形成城际城乡互助发展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携手同级城市共同发展,把握上一级城市给出的发展机会,帮助下一级区县的发展。灵活运用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取长补短,化劣为优。
从地理区位来看,济宁市处在鲁西南腹地,与山东省临沂市、菏泽市、枣庄市、泰安市以及江苏省徐州市相邻,具有两省接壤的得天优势。加强城际之间的联系,就能使得济宁市获得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济宁市较强的城市影响力和带动力使得济宁市与相邻省市的低碳发展形成优势动态互补循环。
同时,济宁市的低碳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辖内县级市的影响。从土地面积来看,济宁市土地面积共11 195 km2,其中主城区以外的县市区共计10 304 km2,占比高达92%[12]。由此见得,济宁市具有极大的乡村资源发展潜力。济宁市高新区和鱼台开发区作为省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积极推行各项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项目[13]。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个节能环保产业,如高新区塑料制品加工机械、鱼台高效矿用设备、兖州光热光伏。济宁市委、市政府在《济宁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中提到,将大力开展绿化建设,到2020年,济宁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3%以上。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发展美丽乡村为契机,大力开展以城区绿化、城郊绿化、通道绿化、山区绿化和镇村绿化为重点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建设[14]。应大力开发乡村地区土地资源,形成生态旅游、特色产业基地、湿地森林公园建设等为重点的城市林业经济体系。当下正值脱贫攻坚工作决胜之年,生态旅游及电商经济是乡村脱贫的重要举措,济宁市应把握好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实现地区绿化及乡村绿色经济发展的双丰收。
-
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不单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也是社会领域的问题,市民的支持理解和广泛参与,是低碳发展的社会基础。应加大低碳环保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快捷高效范围广的传播媒介,如广播、电视、微博、抖音和微信等,借助大数据技术定时定点向市民普及低碳知识,提高公民对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的认识,从思想上改变对于低碳发展的理解。政府在宣传时要注意形象具体,情理并重,选择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面进行利害关系的分析,语言要通俗亲切,拉近与市民的距离感。例如:过多的尾气吸入会减少寿命;长时间的坐着或保持同一姿势有害身体健康等等。还可以创建节能减排的动画形象,运用动画漫画等形式引起公众的兴趣,增强宣传效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配合道德手段,制造舆论压力,开展低碳社会全民建设运动。此外,植树造林虽然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更需要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切实联合各社区,形成以义务植树、古树名木保护、生态科普和教育宣传等为综合举措的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各社区可以组织群众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最大程度增加森林、湿地和城市绿地面积。
-
1)千城千策,低碳城市建设必须从具体城市的发展状况及资源结构出发进行微观层面的探究,而以往的研究给予济宁市这座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关注度较少。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城市低碳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济宁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发展战略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低碳城市发展对策,对于其他煤炭密集型城市的低碳发展模式或有可借鉴的意义。
2)资源结构是一座城市环境状况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济宁城市特色来看,以煤炭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是造成济宁市城市污染严重的关键问题,形成了“煤炭带来的经济效益”与“低碳城市的建设成本”这一对矛盾关系。近年来,济宁市开始探索城市环保转型的道路,在“政府主导,节能减排”的政府驱动发展模式带动下,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接下来要向新能源开发和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模式倾斜。按照规划,济宁市未来将重点发展高新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提高,这些可能会导致济宁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重难点随时发生变化,本研究在未来需要对其持续关注,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跟进的议题。
3)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除了对传统重工企业升级改造以外,需要济宁市政府结合城市规划的实际条件制定目标,统筹兼顾,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本研究认为,济宁市的低碳城市建设仍要坚持政府主导,为济宁市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指明方向;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完善自我发展。更重要的是,济宁市要发挥鲁西南这一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加强城际、省际间的互助合作。另外,要将低碳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利用广袤的乡村土地开发人文景观,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将工业利润逐渐向旅游收益倾斜,促进产业多元综合化发展。
城市低碳发展模式研究
——以济宁市为例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a low carbon city ——Taking Jining as an example
-
摘要: 在借鉴国内外城市低碳模式经典案例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了当前济宁市低碳发展模式。低碳产业拉动模式、政府主导驱动模式和碳循环利用模式是济宁市目前主要采用的城市低碳发展模式,但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碳技术发展缓慢;政策法规不完善,市场机制缺乏活力;资源利用不合理,碳循环发展弱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以上困境,济宁市应走新能源开发和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并重的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在政府主导驱动的基础上,激发市场活力,坚持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并重;引导公众参与,加强宣传与道德约束并行,探寻低碳发展新模式,找寻新突破。Abstract: Based on the classical cases of low-carbon city mod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tern of Jining through the data. Low-carbon industry pull mode, government-led driven mode and carbon recycling mode are the main low-carbon development modes in Jining at prese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slow development of the low-carbon technology, imperfec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lack of the market vitality, un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weak development of carbon cycling and so on. Facing with the difficulties above, Jining is suggested to accomplish the developing of the new energy and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low-carbon mode as well as the circular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the government-led driven, it is necessary to stimulate the market vitality and consider the administrative means and the market behaviour together. In addition, it is also very important to attract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nhance the publicity and the moral restraint. Finally, a new low-carbon development mode and a new breakthrough will be achived.
-
-
表 1 国外主要低碳城市发展目标和行动措施
城市 目标 实现途径与具体措施 伦敦 低碳社区 以低碳社区建设为中心 哥本哈根 零碳排放城市 节能和零碳排放 东京 综合低碳社会 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环境“六位一体” 表 2 国内低碳城市发展目标和行动措施
城市 目标 实现途径与具体措施 保定 低碳城市,新能源基地 “中国电谷”、“太阳能之城”,打造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上海 碳中和社区 新能源、绿色节能建筑、清洁能源公交 吉林 低碳示范城市 探索重工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天津 生态城 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新能源开发利用 杭州 低碳产业 公共自行车项目、新能源 德州 低碳产业 清洁能源开发、“中国太阳谷” 厦门 低碳城市 LED照明、太阳能建筑 -
[1] IPCC.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e[M].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13: 712.. [2] FRIEDLINGSTEIN P, JONES M, O'SULLIVAN M, et al. Global Carbon Budget 2019[J].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19, 11(4): 1783 − 1838. doi: 10.5194/essd-11-1783-2019 [3] 樊文平, 单宝艳, 蔡菲. 基于ESDA-GIS的山东省碳排放空间格局研究[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17, 32(4): 322 − 326. [4] 胡剑波, 任亚运. 国外低碳城市发展实践及其启示[J]. 贵州社会科学, 2016(4): 127 − 133. [5] 孟醒. 国际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经验启示[J]. 北京规划建设, 2011(5): 33 − 36. [6] 刘文玲, 王灿. 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4): 17 − 22. [7] 济宁市人民政府. 2018年济宁市统计年鉴[EB/OL]. (2019-12-11) [2020-07-01]. http://www.jining.gov.cn/art/2019/12/11/art_33406_2387897.html. [8] 申玉铭, 杨彬彬, 张云.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整治—以济宁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06, 25(3): 430 − 438. [9] 徐雪艺, 张国强, 吕永波. 城市交通低碳化发展策略研究[J]. 综合运输, 2017(3): 29 − 33. [10] 张健, 谢瑞. 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3, 36(6): 53 − 55. [11] 商小辉. 煤炭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实现途径研究—以济宁市为例[D]. 济南: 山东科技大学, 2012. [12] 山东省统计局. 山东统计年鉴2019[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 239. [13] 迟福峰. 煤炭资源型城市济宁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17): 6 − 7. [14] 济宁市环境保护局. 济宁市环境保护局2017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EB/OL]. (2017-08-03)[2020-07-01]. http://jnhj.jining.gov.cn/art/2017/8/3/art_18582_10056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