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随着我国工业基础能力不断强化,危险化学品产量、使用量以及运输量日益增加,生产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企事业单位违法排污和自然灾害频繁次生各类突发环境事件[1-2]。近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对于突发环境事件高度重视,不断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逐步形成应急处置提前介入的思维模式,使得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频次显著降低。根据逐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突发环境事件统计结果可知,“十三五”期间我国共发生1 361起突发环境事件,与“十二五”期间的2 601 起相比,下降了47.7%;“十三五”期间无特别重大事件发生,发生重大事件8起,较“十二五”下降了60%[3-12]。
由于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运输事故次生以及企事业单位违法排污是多数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态势没有根本改变[13]。因此,仍需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建设,强化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本研究通过调研,整理了2005—2020年期间公开的典型突发环境事件,特别是中国环境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突发环境事件典型案例选编(第一辑)》[14]《突发环境事件典型案例选编(第二辑)》[15],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分析,分析结论可用于指导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现状与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Status quo and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in China
-
摘要: 依据我国2005—2020年突发环境事件统计数据和典型环境事件案例,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分析。结果表明,2005—2020年全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频次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2011—2014年期间为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高峰阶段;突发环境事件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春季频次最高;突发环境事件发生频次在不同省份、区域和流域存在较大差异,且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存在一定关联;生产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和企事业单位违法排污是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3大主要因素。此外,还分析了不同区域的主要特征污染物,研究了我国环境应急管理政策对突发事件防控的影响。因此,防范各类突发环境事件,需要加强源头管控和部门合作,进一步加强环境风险管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在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处置过程中,需加强同生态环境部门联动,做好先期处置,避免次生环境事件。Abstrac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and typical environmental event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20,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2005 to 2020, the frequency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in China generally showed an upward trend and then a downward trend. The peak period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was from 2011 to 2014.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est frequency in spring. The frequency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varied greatly in different provinces, regions, and watersheds, and was related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afety accidents, transportation accidents and illegal discharge of pollutants by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were the three main factors that cause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In additi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pollutants of different regions were analyzed and the impact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policies on emergenc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ere studied.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source control and departmental cooperation, further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managing safety production accidents and traffic acci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partment, carry out preliminary disposal, and avoid secondary environmental incidents.
-
表 1 2005—2020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
Table 1.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in China in 2005—2020
t/a 总频次 一般/次 较大/次 重大/次 特别重大/次 2005 76 41 18 13 4 2006 161 108 35 15 3 2007 110 66 35 8 1 2008 135 92 31 12 0 2009 171 126 41 2 2 2010 156 109 41 5 0 2011 542 465 10 6 0 2012 542 532 5 5 0 2013 712 697 12 3 0 2014 471 452 16 3 0 2015 334 326 5 3 0 2016 304 296 5 3 0 2017 302 295 6 1 0 2018 286 278 6 2 0 2019 261 258 3 0 0 2020 208 198 8 2 0 注:2005—2010年为生态环境部直接调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数量;等级待定事件:2010年1起、2011年61起。 表 2 2005—2020年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累月变化情况
Table 2. Cumulative monthly changes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in China in 2005—2020
t/月 突发环境事件频次百分比/% 1 9.32 2 6.21 3 9.95 4 8.07 5 13.04 6 6.83 7 14.29 8 8.07 9 5.59 10 5.59 11 7.45 12 5.59 表 3 2005—2020年全国各地区突发环境事件及地区生产总值情况表
Table 3. Regional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and GDP in 2005—2020
地区 典型突发环
境事件数/次突发环境事
件数占比/%2005—2020年期间
地区生产总值
占比情况/%华东地区 238 29.31 36.21~38.27 西南地区 138 16.99 8.25~11.64 华中地区 124 15.27 11.88~14.19 华南地区 120 14.78 12.63~13.91 西北地区 93 11.45 4.65~5.68 华北地区 68 8.37 11.99~14.90 东北地区 31 3.82 5.05~8.76 注:2005—2020年期间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中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地区数据;2005—2020年期间突发环境事件数据中不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地区数据。 表 4 2005—2020年全国各省份突发环境事件
Table 4.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in provinces of China in 2005—2020
省(区、市) 突发环境
事件频次特征污染物 广东 76 苯系物、酮类、杀虫剂等有机化合物,7.89%;无机酸、氰化钠等无机污染物,6.58%;硒、镉、砷和铜等重金属污染物,6.58%;石油类,10.53%;其他,68.42% 浙江 62 芳烃溶剂、卤代烃等有机化合物,20.97%;无机酸等无机污染物,16.13%;锰、锑和铅等重金属污染物,9.68%;石油类,8.06%;其他,45.16% 江苏 62 芳烃溶剂等有机化合物,25.81%;液溴、无机酸类等无机化合物,8.06%;石油类,6.45%;铜、锌、镍、砷和汞等重金属,1.61%;其他,58.07% 四川 61 石油类,26.23%;黄磷、液氨、盐酸和水性釉等无机污染物,24.59%;环戊二烯、挥发酚、苯系物和甲醇等有机化合物,32.78%;锰、砷和铅等重金属,8.20%;其他,8.20% 湖北 54 烷烃、卤代烃、酯类和醇类等有机化合物,50%;高锰酸钾、氢氧化钾等无机污染物,14.81%;铁、锰、铜和镉等重金属,5.56%;石油类,14.81%;其他,14.82% 河南 44 无机酸、氯化物和氰化钠等无机污染物,22.73%;苯系物、酯类和腈类等有机化合物,18.18%;铅、锌、钼和砷等重金属,9.09%;石油类,4.55%;其他,45.45% 广西 42 铊、镉、砷、铬、锰和铅等重金属,26.19%;油漆、醇、醛、有机酸、苯系物和酯类等有机污染物,23.81%;无机酸等无机污染物,19.05%;石油类,14.29%;其他,16.66% 陕西 37 石油类,40.54%;铅、锌、铊和镉等重金属,24.32%;酚类、醇类和混合芳烃等有机化合物,16.22%;氰化钠等无机污染物,8.11%;其他,10.81% 重庆 35 石油类,45.71%;液氯、氟化物等无机污染物,28.57%;苯系物等有机物,17.14%;铁、锰等重金属,2.86%;其他,5.72% 福建 32 烷烃、苯系物等有机污染物,34.38%;铜、镉和铅等重金属,12.5%;石油类,37.5%;硫酸铵、硫酸等无机污染物,6.3%;其他,9.32% 安徽 31 苯系物、酯类和醇类等有机物,38.71%;铜、铅和铬等重金属,12.90%;硫酸等无机污染物,12.90%;石油类,22.58%;其他,12.91% 贵州 30 粗苯等有机污染物,16.67%;锰、砷等重金属,6.67%;石油类,30%;氯化物、氟化物等无机污染物,30%;其他,16.66% 甘肃 30 烯烃、苯等有机物,30%;石油类,26.67%;锑、铜、铅、锌、镉、砷和汞等重金属,13.33%;硫酸、氯化物等无机污染物,23.33%;其他,6.67% 湖南 26 铁、锰、锑、砷、铅、镉和铊等重金属,50%;苯、酯类等有机污染物,15.38%;石油类,15.38%;砷化氢、氰化钠等无机污染物,11.54%;其他,7.7% 江西 25 苯、挥发酚等有机物,40%;锌、镉、铁、锰、铊和砷等重金属,12%;石油类,16%;二氯亚砜、氰化钠等无机污染物,16%;其他,16% 北京 22 醇、烷、酮和氯磺酸有机污染物,54.54%;石油类,22.73%;无机酸、三氯化硼等无机污染物,9.09%;其他,13.64% 河北 20 粗苯等有机物,5%;铁、锰等重金属,25%;石油类,10%;氯化氢、氰化物等无机污染物,20%;其他,40% 山东 18 苯系物、腈类和烃类等有机化合物,38.89%;石油类,22.22%;重金属砷,11.11%;废碱液等无机污染物,11.11%;其他,16.67% 辽宁 17 石油类,58.82%;金矿、铁矿矿渣等重金属污染物,17.65%;液氯、硫酸和磷化氢等无机污染物,17.65%;其他,5.88% 山西 14 苯及苯系物、二硫化碳等有机污染物,35.71%;铬、铁和铅等重金属,21.43%;石油类,21.43%;硫酸等无机污染物,14.29%;其他,7.14% 宁夏 12 甲苯、一氯甲烷等有机化合物,16.67%;石油类,16.67%;氨气无机污染物,8.33%;其他,58.33% 云南 12 苯、酚类等有机污染物,16.67%;铬、砷等重金属,16.67%;石油类,16.66%;氰化钠等无机污染物,25%;其他,25% 内蒙古 9 苯及苯系物等有机污染物,22.22%;石油类,11.11%;四氯化硅、氯化氢等无机污染物,44.44%;其他,22.23% 青海 9 苯等有机污染物,11.11%;镉、锌等重金属,22.22%;石油类,22.22%;硫酸等无机污染物,22.22%;其他,22.23% 吉林 8 苯系物、有机卤化物和有机硅等有机污染物,25%;金等重金属,12.5%;石油类,25%;氰化钠等无机污染物,25%;其他,12.5% 上海 8 杀虫剂中间体、苯系物和有机溶剂等,42.86%;石油类,42.86%;硫酸等无机污染物,14.28% 黑龙江 6 酚类等有机污染物,33.33%;镉重金属,16.67%;石油类,16.67%;氯气、氨气等无机污染物,33.33% 新疆 5 纺织废水,20%;铅、锌重金属,20%;石油类,20%;其他,40% 天津 3 铬重金属,33.33%;碱、氰化物等无机污染物,66.67% 香港特别行政区 1 聚丙烯有机污染物,100% 海南 1 石油类,100% 西藏 0 - 注:2005—2020年期间突发环境事件数据中不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地区数据。 表 5 2005—2020年全国各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发生频数累计分布
Table 5.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of frequency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in watersheds of China in 2005—2020
流域 突发环境事件频次百分比/% 长江流域 47.44 黄河流域 11.54 海河流域 5.13 淮河流域 5.90 松辽流域 4.87 浙闽片河流 7.69 西南诸河 1.54 西北诸河 0.51 珠江流域 15.38 表 6 突发环境事件频次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关联
Table 6. Correlation between frequency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s, regulations, rules and standards
t/a 总频次 环境应急管理政策 2005 76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04) 2006 161 - 2007 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 2008 135 - 2009 171 《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环发〔2009〕130号) 2010 156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 2011 542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部令 第17号,2011)
《刑法修正案(八)》2011
《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环办〔2011〕93号)2012 542 - 2013 712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函〔2013〕101号)
《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20号)2014 471 《环境保护法》(2014修订)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办函〔2014〕119号)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部令 第32号,2014)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环办〔2014〕33号)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2015 334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部令 第34号,2015)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环发〔2015〕4号)
《尾矿库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环办〔2015〕48号)2016 30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指南(试行)》(公告2016年第74号)2017 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修正) 2018 286 《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公告2018年第1号)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代替HJ/T169—2004)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级方法》(HJ941—2018)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工作指南(试行)》(环办应急〔2018〕8号)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推荐方法》(环办应急〔2018〕9号)2019 261 《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指南(试行)》(环办应急〔2019〕17号) 2020 208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2020修订)
《关于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的指导意见》(环应急〔2020〕5号)注:-表示该年份未颁布相关环境应急管理政策。 -
[1] 王东, 范龙, 王彬洁, 等. 四川省2010~2019年突发环境事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四川环境, 2021, 40(2): 204 − 207. [2] 李静, 吕永龙, 贺桂珍, 等. 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空格局及影响研究[J]. 环境科学, 2008, 29(9): 2684 − 2688. doi: 10.3321/j.issn:0250-3301.2008.09.05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2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3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4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5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6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6.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7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8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8.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9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9.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0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1 [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1. [13] 虢清伟, 邴永鑫, 陈思莉, 等.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演变态势、应对经验及防控建议[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7): 2223 − 2232. doi: 10.12030/j.cjee.202009193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突发环境事件典型案例选编[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1-306.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突发环境事件典型案例选编[M]. 第2辑.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5: 1-379.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05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R].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06.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06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R].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07.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0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R].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08.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08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R].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09.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0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R].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10.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1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R].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11. [22] 丁镭, 黄亚林, 刘云浪, 等. 1995-2012年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6): 749 − 760. [23] DU L W, WANG H Z, XU H.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idents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020, 106384: 1 − 9. [24] DING L, CHEN K L, LIU T, et al. Spatial-temporal hostpot pattern analysis of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idents and related regional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n China in the period 1995—2012[J]. Sustainability, 2015, 7: 14385 − 14407. doi: 10.3390/su71014385 [25] CAO G Z, GAO Y, WANG J N, et al. Spatially resolved risk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ncidents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19: 856 − 864. doi: 10.1016/j.jclepro.2019.02.130 [26] 曹国志, 於方, 王金南, 等. 长江经济带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环境管理, 2018, 10(1): 81 − 85. doi: 10.16868/j.cnki.1674-6252.2018.01.081 [27] 贾倩, 曹国志, 於方, 等. 基于环境风险系统理论的长江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评估研究[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7, 24(4): 84 − 88. doi: 10.13578/j.cnki.issn.1671-1556.2017.04.015 [28] 李旭, 吕佳佩, 裴莹莹, 等. 国内突发环境事件特征分析[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1, 11(2): 401 − 408. [29] 周泓, 刘洋, 张雪瑶, 等. 生态优先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初步解读[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 41(6): 191 − 192. doi: 10.3969/j.issn.1673-288X.2016.06.059 [30] 冯兴华, 钟业喜, 李建新, 等. 长江流域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 世界地理研究, 2015, 24(3): 100 − 10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15.03.012 [31] 贾倩, 刘彬彬, 於方, 等. 我国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统计分析与对策建议[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5, 22(2): 92 − 96. [32] 习近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 求是, 2019-10-16(20) . [33] 杨娅, 马俊伟, 刘仁志. 上海市突发环境事件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增1): 105 − 109. [34] 肖晓琴, 肖云. 我国近年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归因分析[J]. 江西化工, 2008(2): 43 − 46. doi: 10.3969/j.issn.1008-3103.2008.02.010 [35] CAO G Z, YANG L, LIU L X, et al. Environmental incidents in China: Lessons from 2006 to 2015[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33: 1165 − 1172. doi: 10.1016/j.scitotenv.2018.03.271 [36] XU S, ZHAI Y Z, WANG J S,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incidents and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in China[C].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2021. [37] 陈思莉, 张胜, 潘睿, 等. 危化品道路运输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特征分析及防范对策[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10): 3193 − 3198. doi: 10.12030/j.cjee.202011061 [38] 付丽亚, 宋玉栋, 王盼新, 等. 突发环境事件中典型水污染物应急去除技术及案例[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2, 12(1): 322 − 328. doi: 10.12153/j.issn.1674-991X.20210401 [39] 王进.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中各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D]. 北京: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 [40] 李昌林, 胡炳清.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及完善建议[J]. 环境保护, 2020, 48(24): 34 − 39. [41] 许静, 王永桂, 陈岩, 等. 中国突发水污染事件时空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8, 38(12): 4566 − 4575. doi: 10.3969/j.issn.1000-6923.2018.12.022 [42] ZHANG X J, CHEN C, LIN P F, et al. Emergency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during source water pollution accidents in China: Origin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echnologi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5(1): 161-167. [43] 朱文英, 曹国志, 王鲲鹏, 等. 我国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发展建议[J]. 环境保护科学, 2019, 45(1): 5 − 8.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19.01.002 [44] 袁鹏, 宋永会.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的建议[J]. 环境保护, 2017, 45(5): 23 − 25. doi: 10.14026/j.cnki.0253-9705.2017.0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