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孟晓艳, 余予, 张志富, 等. 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强雾霾频发成因初探[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 37(1): 190 − 194.
[2] 王晓彦, 刘冰, 李健军, 等.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的一般方法和基本原则[J]. 中国环境监测, 2015, 31(1): 134 − 138. doi: 10.3969/j.issn.1002-6002.2015.01.027
[3] 王厚俊, 程滢, 吴莹. 几种空气质量预报方法对冬季预报效果的评估与对比[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8, 10(5): 36 − 40. doi: 10.3969/j.issn.1674-6732.2018.05.009
[4] 宋鹏程, 张馨文, 黄强, 等. 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主要模型及应用[J]. 四川环境, 2019, 36(3): 70 − 76.
[5] 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 四川省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指导手册(试行)[R]. 成都: 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 2015, 12.
[6] 陈璞珑, 王体健, 谢晓栋, 等. 基于数值模式的细颗粒物来源解析[J]. 科学通报, 2018, 63(18): 1829 − 1838.
[7] 国家环境保护部.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 HJ633-2012[S/OL]. (2012-04-10)[2019-09-15]. http://kjs.mee.gov.cn/hjbhbz/bzwb/jcffbz/201203/W020120410332725219541.pdf
[8] 程水源, 陈东升. 大气重污染过程预测技术研究[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4.
[9] 陈楠, 王剑, 操文祥, 等. 湖北省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的预报分析[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8, 41(8): 95 − 103.
[10] 王晓彦, 陈佳, 朱莉莉, 等. 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范围预报方法初探[J]. 中国环境监测, 2015, 31(6): 139 − 142. doi: 10.3969/j.issn.1002-6002.2015.06.028
[11] 马琳, 魏巍, 张稳定, 等. 2016年秋季新乡市空气质量模式预报效果评估[J]. 中国环境监测, 2017, 33(5): 89 −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