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KAZAKIS N, MATTAS C, PAVLOU A, et al.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groundwater quality under different hydrogeological regimes[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7, 76(9): 1 − 13.
|
[2] |
TAHROUDI M N, SIUKI A K, RAMEZANI Y. Redesigning and monitoring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quantity networks by using the entropy theory[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ssessment, 2019, 191(4): 250 − 266. doi: 10.1007/s10661-019-7370-y
|
[3] |
任晓霞, 张鸣之, 韩明伟, 等. 咸阳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水环境评价[J]. 环境工程, 2019, 37(4): 17 − 21.
|
[4] |
杜军凯, 傅尧, 李晓星. 模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监测, 2015, 31(4): 75 − 81. doi: 10.3969/j.issn.1002-6002.2015.04.013
|
[5] |
张士超, 姚宏, 向鑫鑫, 等. 沈抚新城地下水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 2019, 40(1): 248 − 254.
|
[6] |
苗迎, 孔祥胜, 李成展. 重工业城市岩溶地下水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来源[J]. 环境科学, 2019, 40(1): 239 − 247.
|
[7] |
周巧丽, 宋玉梅, 周漪波, 等. 广州市某生活垃圾填埋场空气及地下水污染状况分析[J]. 环境化学, 2019, 38(4): 760 − 769. doi: 10.7524/j.issn.0254-6108.2018061302
|
[8]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
[9] |
徐祖信. 我国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3(4): 482 − 488. doi: 10.3321/j.issn:0253-374X.2005.04.012
|
[10] |
潘俊, 高维春, 臧海洋.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溪泉湖地表水中的水质评价[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33(12F): 551 − 553.
|
[11] |
王梦. 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几种方法的比较[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1): 34 − 37.
|
[12] |
罗庆成, 徐国新. 灰色关联分析与应用[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
[13] |
蔡广强, 张金松, 刘彤宙,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南方某市水库水质评价[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8, 41(S2): 88 − 94.
|
[14] |
曾庆飞, 谷孝鸿, 周露洪, 等. 东太湖水质污染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8): 1355 − 1360.
|
[15] |
刘潇, 薛莹, 纪毓鹏,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水质评价[J].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10): 3187 − 3192.
|
[16] |
赵明伟, 王琦, 陈秋颖, 等. 主成分分析法在黑鱼水库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4(2): 188 − 192.
|
[17] |
马诗茜, 陈卓君.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某水库型水源地水质评价[J]. 净水技术, 2017, 36(S1): 36 − 44.
|
[18] |
孙大明.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J].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17(2): 75 − 78.
|
[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