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郝丽娜, 粟晓玲.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适宜绿洲及耕地规模确定[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10): 262 − 268.
|
[2] |
唐婷, 李超, 张雷, 等. 江苏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的时空变异分析[J]. 生态学报, 2014, 34(14): 4025 − 4036.
|
[3] |
高奇, 师学义, 张琛, 等. 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预测[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05): 228 − 237.
|
[4] |
武兰芳, 欧阳竹, 唐登银.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定量评价[J]. 生态学报, 2004, 24(12): 2740 − 2748.
|
[5] |
吕坤. 基于GIS和模型的区域生态农业评价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6] |
王晓君, 吴敬学, 蒋和平.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5): 864 − 876.
|
[7] |
王海英. 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以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为例[J]. 世界农业, 2018(6): 101 − 106.
|
[8] |
李丽, 张海涛.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12): 2693 − 2698.
|
[9] |
蔡玉秋, 杨鑫.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问题研究[J]. 生态经济, 2013(2): 175 − 177.
|
[10] |
李超, 李文峰, 李林润.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J]. 生态科学, 2014, 33(2): 373 − 378.
|
[11] |
李军民, 李鑫瑞.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应用研究[J].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6, 36(3): 445 − 450.
|
[12] |
梁建平, 阎晓军, 王大山, 等. 北京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体系设计与系统实现[J]. 农学学报, 2017, 7(10): 72 − 79.
|
[13] |
李妍.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以绍兴上虞区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3): 143 − 147.
|
[14] |
王卫林. 基于GIS和RS的山地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D].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16.
|
[15] |
潘晓玲, 马映军, 顾峰雪. 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1): 50 − 57.
|
[16] |
何珍珍, 王宏卫, 杨胜天, 等. 塔里木盆地中北部绿洲生态安全评价[J]. 干旱区研究, 2018, 35(4): 963 − 970.
|
[17] |
刘婷婷, 孔越, 吴叶, 等. 基于熵权模糊物元模型的我国省域森林生态安全研究[J]. 生态学报, 2017, 37(15): 4946 − 4955.
|
[18] |
刘畅, 师学义, 高奇. 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跟踪动态评价[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8): 2641 − 2647.
|
[19] |
张锐, 郑华伟, 刘友兆. 基于PSR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物元分析评价[J]. 生态学报, 2013, 33(16): 5090 − 5100.
|
[20] |
罗文斌, 吴次芳, 吴一洲. 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与案例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11): 1321 − 1326.
|
[21] |
余敦, 陈文波. 基于物元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0): 2681 − 2685.
|
[22] |
路璐, 胡胜德. 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0(3): 12 − 14.
|
[23]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
[24]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HJ623-2011[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
[25]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S].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