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娄敏. 城市垃圾源头分类影响因素研究——以天津市市内区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4): 17 − 19.
|
[2] |
孔劲松, 谢旭禾, 姚歆元, 等. 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行为调查与优化[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9, 112(12): 22 − 24.
|
[3] |
贾文龙.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居民支付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4): 13 − 14.
|
[4] |
CHEN S S, HUANG J L, XIAO T T, et al. Carbon emissions under different domestic waste treatment modes induced by garbage classification: Case study in pilot communities in Shanghai,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17(5): 193.
|
[5] |
吴新华. 垃圾分类二维码制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9, 22(3): 247 − 249.
|
[6] |
杨舟, 鲍洪运, 郝豪, 等. “互联网+”时代环境治理模式创新浅论[J]. 科学技术创新, 2019, 6(2): 100 − 101.
|
[7] |
吕维霞, 杜娟. 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55(1): 39 − 52.
|
[8] |
周安.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政府补贴政策激励模式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