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路永诚. 滨州古贝堤岛与湿地系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J]. 山东国土资源, 2005, 31(3): 27 − 28. doi: 10.3969/j.issn.1672-6979.2005.03.0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EB/OL]. (2005-09-27)[2020-02-07]. http://www.gov.cn/flfg/2005-09/27/content_70636.htm.
[3]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国家农业部. 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EB/OL]. (2006-09-13)[2020-02-07]. http://www.mee.gov.cn/ywgz/fgbz/gz/200609/t20060913_92771.shtml.
[4] 蔡学军, 田家怡.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动物多样性的研究[J]. 海洋湖沼通报, 2000(4): 45 − 52. doi: 10.3969/j.issn.1003-6482.2000.04.008
[5] 张秀华. 山东省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18.
[6] 赵长征, 吕卷章, 朱书玉, 等.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口形目鸟类迁徙规律的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 2000(5): 6 − 9.
[7] 洪佳, 卢晓宁, 王玲玲. 1973~2013年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演变驱动力[J]. 生态学报, 2016, 36(4): 924 − 935.
[8] 李岩, 李莺. 黄河三角洲开发生态效率评价研究[J]. 工业与科技论坛, 2018(17): 101 − 102.
[9] 姚家俊. 人类活动及气候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例[D].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2018.
[10] 孙苑苑, 王琳, 王晋.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评价[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7(11): 96 − 102.
[11] 芦英俊, 王东, 邓术兴. 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评价及生态影响[J]. 四川环境, 2018, 37(3): 141 − 146. doi: 10.3969/j.issn.1001-3644.2018.03.024
[12] 刘梦琪. 基于RS和GIS技术的典型滨海湿地保护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16.
[13] DOODY J P. Coastlines'95 and beyond or research, technology an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oastal Conservation, 1996, 2(2): 183 − 186. doi: 10.1007/BF02905205
[14] 靳宇弯, 杨薇, 孙涛, 等. 围填海活动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J]. 湿地科学, 2015, 13(6): 682 − 689.
[15] 田家怡, 谢文军, 孙景宽.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脆弱生态系统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34(8): 138 − 143. doi: 10.3969/j.issn.1673-1212.2009.08.040
[16] 刘志杰, 张晓龙, 李萍, 等.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保护现状及其管理对策[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 27(1): 65 − 68. doi: 10.3969/j.issn.1005-9857.2010.01.017
[17] 孙志高, 牟晓杰, 陈小兵, 等. 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 湿地科学, 2011, 9(2): 107 − 115.
[18] 田家怡.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J]. 滨州学院学报, 2013, 29(6): 58 − 64. doi: 10.3969/j.issn.1673-2618.2013.06.011
[19] 田静, 李甲亮, 田家怡.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与优化调整[J]. 滨州学院学报, 2017, 33(2): 92 − 96.
[20] 潘怀剑, 田家怡, 谷奉天. 黄河三角洲贝壳海岛与植物多样性保护[J]. 海洋环境科学, 2001, 20(3): 54 − 59. doi: 10.3969/j.issn.1007-6336.2001.03.013
[21] 李峰, 谢永宏, 陈心胜. 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植物组成及生态位[J]. 生态学报, 2009, 29(11): 6257 − 6265.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9.11.061
[22] 国家测绘局. 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图集[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9.
[23] 贾文泽, 田家怡, 王秀凤, 等. 黄河三角洲浅海滩涂湿地鸟类多样性调查研究[J]. 黄渤海海洋, 2002(2): 53 − 59.
[24] 阎理钦, 张英, 郭英姿, 等. 山东湿地鸟类群落多样性分析[J]. 山东林业科技, 1992(3): 59 − 64.
[25] 张希涛, 付守强, 谭海涛, 等. 黄河三角洲水鸟动态变化监测[J]. 山东林业科技, 2011, 41(4): 7 − 10. doi: 10.3969/j.issn.1002-2724.2011.04.004
[26] 刘海防. 山东黄河三角洲水鸟动态监测及其规律分析[J]. 山东林业科技, 2015, 45(5): 81 − 85. doi: 10.3969/j.issn.1002-2724.2015.05.022
[27] 张希涛, 毕正刚, 车纯广, 等.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问题及其修复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47(5): 84 − 87.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19.05.023
[28] 彭建, 王仰麟. 我国沿海滩涂景观生态初步研究[J]. 地理研究, 2000, 19(3): 249 − 256. doi: 10.3321/j.issn:1000-0585.2000.03.004
[29] 范海洋. 黄河三角洲景观生态学特征及湿地保护和利用探讨[D].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2005.
[30] 谷东起, 付军, 杨鸣, 等.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景观破碎化分析[J]. 海洋科学进展, 2006, 24(2): 213 − 219. doi: 10.3969/j.issn.1671-6647.2006.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