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态环境部.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EB/OL]. (2018-11-29)[2020-06-05]. http://www.mee.gov.cn/ywgz/ydqhbh/qhbhlf/201811/P020181129539211385741.pdf.
|
[2] |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highlights 2019[R]. Paris: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19.
|
[3] |
潘秀. 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D].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18.
|
[4] |
李若影.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7.
|
[5] |
王文琳. 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收敛性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9.
|
[6] |
赵小曼. 交通运输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9.
|
[7] |
谢守红, 蔡海亚, 夏刚祥.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5): 13 − 18.
|
[8] |
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 Hayama: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2006.
|
[9] |
袁长伟, 张倩, 芮晓丽, 等. 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差异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12): 4555 − 4562.
|
[10] |
李玮, 孙文. 省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J]. 系统工程, 2016, 34(11): 30 − 38.
|
[11] |
张陶新, 曾熬志. 中国交通碳排放空间计量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3, 20(10): 14 − 20. doi: 10.3969/j.issn.1006-3862.2013.10.003
|
[12] |
杨彬, 宁小莉.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测度及其空间格局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5, 44(5): 667 − 673.
|
[13] |
宋京妮, 吴群琪, 袁长伟, 等. 基于地统计分析的中国省域交通运输系统碳排放时空特征研究[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7, 13(5): 502 − 511.
|
[14] |
喻洁, 达亚彬, 欧阳斌. 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变化分析[J]. 中国公路学报, 2015, 28(10): 112 − 119. doi: 10.3969/j.issn.1001-7372.2015.10.015
|
[15] |
年江.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14.
|
[16] |
高洁. 交通运输碳排放时空特征及演变机理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3.
|
[17] |
张诗青, 王建伟, 郑文龙. 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及影响因素时空差异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7(12): 4787 − 4797.
|
[18] |
闫紫薇. 中国交通碳排放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8.
|
[19] |
黄羿, 常向阳. 低碳经济与交通运输业发展——基于国家中心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 社会科学家, 2019(11): 67 − 73. doi: 10.3969/j.issn.1002-3240.2019.11.011
|
[20] |
国家统计局. 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EB/OL]. (2011-06-13)[2020-4-20]. 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sjtjr/dejtjkfr/tjkp/201106/t20110613_71947.htm.
|
[21]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EB/OL]. (2014-01-13)[2020-04-20]. http://www.cbcsd.org.cn/sjk/nengyuan/standard/home/20140113/download/shengjiwenshiqiti.pdf.
|
[22] |
赵荣钦, 黄贤金.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分析[J]. 地理研究, 2010, 29(9): 1640 − 1649.
|
[23] |
张帅. 基于RAM模型的交通运输碳排放及经济效率测度研究[D]. 西安: 长安大学, 2018.
|
[24] |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2589-2008[S]. 北京: 中国质检出版社, 2008.
|
[25] |
宋然平, 杨抒. 能源消耗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指南[R]. 北京: 世界资源研究所, 2011.
|
[26] |
陈飞, 诸大建. 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4): 7 − 13. doi: 10.3969/j.issn.1000-3363.2009.04.002
|
[27] |
GINI C. Sulla misura della concentrazione e della variabilità dei caratteri[J]. Atti Regio Istituto Veneto Tomo Parte II, 1914(260): 1203 − 1248.
|
[28] |
周思明. 公路运输业碳排放差异与减排政策评估[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8.
|
[29] |
欧元明. 中国省域碳排放比较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
[30] |
杨丽杰, 宗刚, 焉华. 基于LMDI模型的北京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J]. 中国商贸, 2014(8): 166 − 168.
|
[31] |
曹甲威, 赵翠薇. 基于LMDI模型的贵阳市交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贵州科学, 2017, 35(1): 55 − 61. doi: 10.3969/j.issn.1003-6563.2017.01.011
|
[32] |
庄颖, 夏斌. 广东省交通碳排放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7, 30(7): 1154 − 1162.
|
[33] |
SOLAYMANI S. CO2 emissions patterns in 7 top carbon emitter economies: the case of transport sector[J]. Energy, 2019, 168: 989 − 1001. doi: 10.1016/j.energy.2018.11.145
|
[34] |
KAYA Y.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ontrol on GNP growth: 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R]. Paris: IPCC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 Response Strategies Working Group, 1989.
|
[35] |
ANG B W, LIU F L, CHEW E P. Perfect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J]. Energy Policy, 2003, 31(14): 1561 − 156. doi: 10.1016/S0301-4215(02)002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