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泽宇, 曹颖. 《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解析与思考[J]. 环境保护, 2022, 50(15): 42 − 46.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0-09-22) [2022-10-09].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5546168.htm.
|
[3] |
赖力.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 南京: 南京大学, 2010.
|
[4] |
李缘缘, 魏伟, 周俊菊, 等.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协调分区[J/OL]. 环境科学, 2023, 44(3): 1267-1276.
|
[5] |
尚梅, 王蓉蓉, 胡振. 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演进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环境规制视角的分析[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2, 44(4): 529 − 534+551.
|
[6] |
WEI C, XIAO Y. Region-county characteristic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 on land use-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Chongqing of China, 1997–2015[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31(10): 619 − 632.
|
[7] |
郑蕊, 刁书琪. 基于LMDI-PDA-MMI分解法的我国产业体系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J]. 生态经济, 2022, 38(5): 33 − 39.
|
[8] |
马远, 刘真真.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 生态经济, 2021, 37(7): 35 − 43.
|
[9] |
张余, 姜博, 赵映慧, 等. 东北三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2, 41(4): 150 − 156.
|
[10] |
禹康康, 王延华, 孙恬, 等.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及其预测[J]. 土壤, 2022, 54(2): 406 − 414.
|
[11] |
赵先超, 马肖迪, 胡艺觉. 基于PSR模型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安全评估[J]. 福建农业学报, 2018, 33(8): 828 − 834.
|
[12] |
魏媛, 吴长勇. 喀斯特贫困山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风险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 生态经济, 2018, 34(3): 31 − 36.
|
[13] |
LI J S, GUO X M, CHUAI X W, et al. Reexamine China’s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 balance under land use-type and climate change[J]. Land Use Policy, 2021, 102.
|
[14] |
刘瑞刚, 李娜, 苏宏新, 等. 北京山区3种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未来碳平衡的模拟与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3): 516 − 534.
|
[15] |
WANG G Z, HAN Q, de vries Bauke. The multi-objective spatial optimization of urban land use based on low-carbon city planning[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21, 125: 105275.
|
[16] |
李娇, 田冬, 黄容, 等. 秸秆及生物炭还田对油菜/玉米轮作系统碳平衡和生态效益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8, 39(9): 4338 − 4347.
|
[17] |
张恒恒, 严昌荣, 张燕卿, 等. 北方旱区免耕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与碳平衡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4): 240 − 247.
|
[18] |
魏燕茹, 陈松林. 福建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性与碳平衡分区[J]. 生态学报, 2021, 41(14): 5814 − 5824.
|
[19] |
杨静媛, 张明, 多玲花, 等. 江西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格局及碳平衡分区[J]. 环境科学研究, 2022, 35(10): 2312 − 2321.
|
[20] |
赵荣钦, 张帅, 黄贤金, 等. 中原经济区县域碳收支空间分异及碳平衡分区[J].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425 − 1437.
|
[21] |
周嘉, 王钰萱, 刘学荣, 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省域碳排放时空差异及碳补偿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12): 1955 − 1961.
|
[22] |
YANG J, HUANG X. The 30 m annual land cover dataset and its dynamic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9[J].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21, 13(8): 3907 − 3925. doi: 10.5194/essd-13-3907-2021
|
[23] |
郑永超, 文琦. 宁夏自治区土地利用变化及碳排放效应[J]. 水土保持研究, 2020, 27(1): 207 − 212.
|
[24] |
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EB/OL]. (2006-05-20) [2013-04-23]. http://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2006gl/index.html.
|
[25] |
田泽, 程飞. 长江经济带建设下江苏省工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J]. 生态经济, 2017, 33(12): 24 − 27.
|
[26] |
匡耀求, 欧阳婷萍, 邹毅, 等. 广东省碳源碳汇现状评估及增加碳汇潜力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12): 56 − 61.
|
[27] |
义白璐, 韩骥, 周翔, 等. 区域碳源碳汇的时空格局——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4): 973 − 980.
|
[28] |
李波, 张俊飚. 基于我国农地利用方式变化的碳效应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7): 135 − 140.
|
[29] |
屈宇宏. 城市土地利用碳通量测算、碳效应分析及调控机制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5.
|
[30] |
李甜甜. 江苏省农田碳源、碳汇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17.
|
[31] |
苑韶峰, 唐奕钰. 低碳视角下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J]. 经济地理, 2019, 39(2): 190 − 198.
|
[32] |
张鑫. 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7.
|
[33] |
张乐勤. 基于基尼系数方法的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状况均衡性探析[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1, 46(1): 102 − 108.
|
[34] |
赵荣钦. 区域碳收支核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
[35] |
秦琳. 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预测研究[D].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22.
|
[36] |
茌文静, 李勇, 曹杨, 等. 徐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9, 39(11): 84 − 87.
|
[37] |
张传红, 韩露, 谢佳男, 等. 江苏省主要农作物碳足迹动态及其构成研究[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14(1): 110 − 119.
|
[38] |
李菁菁, 李安琦. 城市低碳发展模式研究——以济宁市为例[J]. 环境保护科学, 2021, 47(2): 56 −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