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中坚力量,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提供重要的产业技术支撑,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统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举措。环保产业园区作为环保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形式,主要功能是环境保护产品生产和环境服务供给,同时为环保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商业化平台,帮助环保企业成长壮大和转型发展,为环保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的政策支持,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1-3]。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持续完善,环保产业发展市场空间加速释放,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各地纷纷推进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横两纵”的总体分布特征,即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沿海发展带”,以中部地区陕西、重庆和贵州为代表的“中部发展带”和东起上海沿长江至中部地区的“沿江发展带”。但是,目前各环保产业园区发展参差不齐,针对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针对性政策,对于推动政策驱动型的环保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全文HTML
-
关于环保产业园区的阶段划分,罗茜等[4]将宜兴环保科技园区发展历程划分为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并提出了各阶段的推进措施。王月波[5]将环保产业园分为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驱动因素。本文沿用Tichy集群理论[6],将环保产业园区发展的阶段分为如下4个阶段。
-
根据集群的形成原因和方式不同产业集群有可分为内生型产业集群和外生型产业集群[7]。内生型的产业集群是指区域内由于历史偶然性或具有某种生产优势,通过长期的产业历史积累,一些家庭作坊或中小企业在某个区位内集中[8]。以宜兴环保产业园为例,园区在形成初期,环保企业主要为家庭作坊或小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生产工序简单、技术水平不高。外生型的产业集群是由政府主导或龙头企业吸引而产生的。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在诞生阶段政府一般通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准入制度,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如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集聚区建设初期,园区管委会编制了《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建设方案》,完善基础设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短短的7年内,集聚区企业数量由最初的56家增加到250多家。龙头企业吸引型产业集群指龙头企业通过将非核心业务委托外部企业协作生产,从而吸引大量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入驻园区。以诸暨环保产业园为例,围绕菲达环保集团,吸引了天洁、信雅达等50多家环保企业在园区落户扎根。
-
处于成长阶段的产业集聚区最显著的特征是在核心企业的带动下,受成本、市场及发展空间等因素驱动,大量相关产业被吸引到该地区,产业的规模迅速增加,并保持高速增长,企业间的竞争有所增加。同时由于诞生阶段的积累,产业集聚在配套环境、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间的合作网络方面初见雏形[9]。随着集聚区内企业间的合作、创新活动的增加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动加剧,企业对各种支撑机构的需求也越发强烈,大量的研究机构、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支撑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对于环保产业园而言,在这一阶段,政府层面则侧重于加大环境科技研发投入,提升环保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加强平台建设,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
处于成熟阶段的产业集聚区其产业规模和产值均较为稳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园区内企业间、企业与组织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要素、产品、知识和信息的流动,集聚区内核心产业与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交错的链条关系。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产业园区逐渐由组织化集群向创新集群过渡。环保产业园区内形成了大、中、小企业适当配置的产业结构,园区内具有一些产品知名度品牌,环保产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政府层面在这一阶段则重点从推动园区的市场运行并加快园区的国际化发展步伐,提升企业环保技术水平,优化产业链条和提升园区管理效率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
-
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集聚区由于内外部原因其销售、利润和就业方面表现出了下滑的现象,产业集聚的配套环境和创新环境开始退化,区域内企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现象。集群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等对企业的吸引力有所降低。政府在企业区位决策中的重要性再一次提升。对环保产业园区而言,政府层面则采取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及税额抵免等政策,促使园区内企业在原核心产业的基础上升级或出现新的核心业务,促进集群内产品结构的转化和升级,成为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1.1. 诞生阶段
1.2. 成长阶段
1.3. 成熟阶段
1.4. 衰退阶段
-
本研究将促进环保产业园创新创业政策分为科技人才政策、财税激励政策、金融政策、规范引导政策和配套服务政策5大类23小类,见表1。
-
将环保产业园区发展的4个阶段作为评价因素,构成评价因素的有限集合X,见式(1)。
本研究将环保产业园发展的4个阶段中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力分为“强、中、弱、无”4个等级,分别记为y1、y2、y3、y4,构成评价集Y。其中,“强”作用力表示该项政策在园区环保产业创新创业发展的作用力最为关键;“中”作用力表示该项政策在园区环保产业创新创业发展的作用力较强,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政策;“弱”作用力表示该项政策在促进园区环保产业创新创业发展的作用力不大;“无”作用力表示该项政策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无作用,见式(2)。
将环保产业发展各阶段政策对产业发展促进作用强、中、弱、无4个评价等级的占比作为评价值,构成单因素评价矩阵B,见式(3)。
例如:若“创新创业培训教育政策(P11)”对环保产业园区诞生阶段的作用力大小为70%以上,认为“强”、70%~30%认为“中”、30%~0%为“弱”、0%为“无”,则因素集X中的评价因素x1对应评价集B的评价值B1={b11, b12, b13, b14}={0.70, 0.30, 0, 0}。
-
采用专家咨询法,由园区行政管理人员、科研院所环保产业专家、行业协会专家和企业界产业资深人员等共计22位构成专家组,其中园区管理人员11人(占50%),科研院所专家5人(占22.73%),行业协会专家5人(占22.73%),企业界专家1人(占4.54%)。各专家结合经验并经过研讨后完成对表2的评价,对比不同促进政策在环保产业园发展的各阶段对产业发展作用力的强弱程度,在认为适合的评价等级中打“√”。
-
对专家评价结构进行统计,获得单因素评价矩证表,见表2。
每一项具体政策在园区发展各阶段“强”、“中”、“弱”、“无”评价结果占比最高的评价作为最终评价结论,得到不同促进政策在园区建设发展不同时期的作用力评价表,见表3。
将园区发展各阶段环保产业创新创业政策作用力评价结果进行排序,见图1~4。
1)在环保产业园区诞生阶段,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自主创新基金、土地优惠政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和财政引导资金等政策作用力最强,作用突出。具体体现在:园区政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有利于产业集聚的硬件环境,吸引企业入园;编制合理的产业规划,明确园区的发展定位;制定土地、财政等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集聚科研力量,带动“龙头企业”和关联的企业向园区集聚。“中”作用力促进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政策、信贷支持政策、入园企业手续简化政策、创业投资基金、高层次人才吸引政策、创新创业孵化器和研发基地建设、园区品牌创建与宣传、政府采购政策、风险投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行业组织支持政策,该政策仍需重点制定实施的关键政策;“弱”作用力环保产业促进政策包括:园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人才服务政策、加速折旧、人才培训平台、认证、检测、技术评估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等,该政策在园区诞生阶段作用不明显。
2)在环保产业园区成长阶段,自主创新基金、财政引导资金、税收减免政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品牌创建与宣传、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作用力最强,表明该阶段政府部门更侧重于推进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创新创业能力,吸引更多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园区。“中”作用力促进政策包括:园区品牌创建与宣传、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支持政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土地优惠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创业投资基金、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认证、检测、技术评估政策、创新创业孵化器和研发基地建设、风险投资政策、高层次人才吸引政策、园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行业组织支持政策,仍是需重点制定实施的关键环境政策/制度;园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行业组织支持政策、人才服务政策、加速折旧、入园企业手续简化政策、人才培训平台和对外贸易政策等政策作用力相对较弱。
3)环保产业园区成熟阶段,无“强”作用力政策。“中”作用力政策包括:财政引导资金、行业组织支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园区品牌创建与宣传、加速折旧、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认证、检测、技术评估政策、信贷支持政策、自主创新基金、对外贸易政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和研发基地建设。表明该阶段应加强园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规范化发展,基于园区企业信用评级,为环保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加强集群企业间的合作。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人才培训平台、风险投资政策、创业投资基金、政府采购政策、土地优惠政策、入园企业手续简化政策、高层次人才吸引政策和人才服务政策作用力相对较弱。
4)在环保产业园区衰退阶段,“中”作用力环保产业政策为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税收减免政策和信贷支持政策,表明该阶段园区应重新制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此外,还应持续实施税收减免政策和信贷支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支持企业转型发展。其余政策均为弱作用力的政策包括:创新创业培训教育政策、人才引进激励政策、科研经费支持政策、融资担保政策、建立创业板市场、风险投资基金、降低企业创建门槛和设立研发机构。
3.1. 评价方法
3.1.1. 单因素评价法
3.1.2. 专家咨询法
3.2. 评价分析
-
考虑同一类促进政策在环保产业园区发展的各阶段对产业促进程度不相同,设计创新创业政策对环保产业园区作用力的权重指标集合A,见式(4)。
权重指标值采用专家调查统计的方法确定,为专家打分的加权平均值。专家打分,见表4。
建立因素集A对应于评价集B的评价矩阵模型F,见式(5~6)。
式(5)中:F是一个4维行向量,反映具体环保产业促进政策在环保产业园区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作用程度。其中行向量表示环保产业园区发展的不同阶段,自上而下分别为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列向量环保产业促进政策作用力强度,自左而右分别为强、中、弱、无。
构建模糊评价数学模型R=AF,即将因素集X这一论域上的模糊集合A经过模糊关系F转变为评价集合Y的模糊集合R见式(7)。
式(7)中:R为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是一个23×4的矩阵,表示具体环保产业创新创业政策在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全过程中对产业的促进作用程度。
-
收集专家调查表,计算权重指标集合Q。专家调查见表5。
依据环保产业园区发展不同阶段环保产业创新创业政策作用力矩阵评价见表2和权重调查统计见表5,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结果见表6。
将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全过程促进环保产业创新创业政策作用力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排序,见图5。
设定50%以上“强”作用力政策为促进环保产业创新发展,需优先推出的政策;50%~30%“中”作用力政策/制度为重点推出的政策;30%以下“弱”作用力政策/制度为逐步推出的政策。构建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重要程度评价,见表7。
综合分析以上图表,可以看出:促进环保产业园区环保企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政策中,作用力最为突出的政策集中在财税政策。在园区建设的全过程,财政引导资金、自主创新基金、税收减免政策、土地优惠政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信贷支持政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品牌创建与宣传等9类政策对园区环保产业发展意义最为重大,作用最为突出,是促进产业创新创业关键,需优先推出。
在环保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创业投资基金、创新创业孵化器和研发基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行业组织支持政策、入园企业手续简化政策和园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政策在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应伴随产业发展逐步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