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冬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的分布与种群趋势研究

喜吉热, 赵格日乐图, 赵青山, NYAMBAYARBatbayar, KAZUOKoyama, JEONGMinsu, 曹垒. 中国越冬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的分布与种群趋势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21, 47(6): 21-28.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6.005
引用本文: 喜吉热, 赵格日乐图, 赵青山, NYAMBAYARBatbayar, KAZUOKoyama, JEONGMinsu, 曹垒. 中国越冬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的分布与种群趋势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21, 47(6): 21-28.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6.005
XI Jire, ZHAO Gerelt, ZHAO Qingshan, NYAMBAYAR Batbayar, KAZUO Koyama, JEONG Minsu, CAO Lei. Study on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trend of Eurasian Spoonbill (Platalea leucorodia)wintering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1, 47(6): 21-28.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6.005
Citation: XI Jire, ZHAO Gerelt, ZHAO Qingshan, NYAMBAYAR Batbayar, KAZUO Koyama, JEONG Minsu, CAO Lei. Study on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trend of Eurasian Spoonbill (Platalea leucorodia)wintering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1, 47(6): 21-28.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6.005

中国越冬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的分布与种群趋势研究

    作者简介: 喜吉热(1995−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生态学。E-mail:704913021@qq.com
    通讯作者: 赵格日乐图(1971− ),男,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鸟类学。Email:nmgrlt@imnu.edu.cn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870369;31970433)
  • 中图分类号: Q958

Study on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trend of Eurasian Spoonbill (Platalea leucorodia)wintering in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O Gerelt, nmgrlt@imnu.edu.cn
  • 摘要: 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东亚种群在中国、韩国和日本越冬,其中中国越冬群体的分布和数量研究甚少。文章基于鸟类遥测和调查数据,提出了对中国越冬群体度夏和越冬分布范围的修订建议,在国际鸟盟出版的物种分布图基础上,新增蒙古国中部和中国黄河流域河套平原为度夏地;新增江苏沿海地区为越冬地,而在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省的分布范围仅保留沿海区域。首次准确估计了东亚种群数量约为20 000只,包括中国越冬群体数量约为19 500只,韩国约300只,日本约80只。相比2012年的种群数量估计值10 000只,东亚种群数量已经翻倍,这主要由于中国群体数量的增加。2016~2020年期间,占东亚总数97.5%的白琵鹭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的16个关键越冬位点,且50%以上的个体在鄱阳湖越冬。近年来,随着白琵鹭种群数量增加,其在长江的越冬分布范围更加广泛。
  • 加载中
  • 图 1  建议修订的中国越冬白琵鹭的分布范围

    图 2  中国越冬白琵鹭在鄱阳湖的分布变化图(2004~2005年;2016~2020年)

    表 1  2016 ~ 2018年各捕捉位点白琵鹭统计表

    捕捉位点地理坐标捕捉
    时间/a
    年龄 完整迁徙次数
    纬度经度成鸟/只幼鸟/只未知/只 春季/次秋季/次
    繁殖地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保护区46.73°N132.18°E20160160 42
    呼伦湖-乌兰诺尔48.93°N117.38°E2017002 11
    蒙古国乌布苏湖50.46°N93.10°E2018290 83
    合计2 252 13 6
    捕捉位点地理坐标捕捉
    时间/a
    年龄 完整迁徙次数
    纬度经度成鸟/只幼鸟/只未知/只 春季/次秋季/次
    繁殖地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保护区46.73°N132.18°E20160160 42
    呼伦湖-乌兰诺尔48.93°N117.38°E2017002 11
    蒙古国乌布苏湖50.46°N93.10°E2018290 83
    合计2 252 13 6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白琵鹭东亚种群以及3个管理单位数量估值

    数据源东亚中国韩国日本
    2012年种群数量10 000 a
    2016~2020年种群数量20 00019 500 b300 c80 d
    2016 ~ 2020年1%标准20019531
      注:a,基于Waterbird Population Estimates(WPE5)的东亚种群数量;b,基于2016 ~ 2020年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结果的平均值、2016 ~ 2020年的南部沿海eBird调查结果的平均值、2016 ~ 2019年东部沿海eBird调查结果的平均值、2015 ~ 2020年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观测数量的最大值之和。c,基于2016 ~ 2020年韩国沿海越冬水鸟调查结果的平均值;d,基于2016 ~ 2020年日本1月越冬鹭类调查结果的平均值;−,表示无数据。
    数据源东亚中国韩国日本
    2012年种群数量10 000 a
    2016~2020年种群数量20 00019 500 b300 c80 d
    2016 ~ 2020年1%标准20019531
      注:a,基于Waterbird Population Estimates(WPE5)的东亚种群数量;b,基于2016 ~ 2020年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结果的平均值、2016 ~ 2020年的南部沿海eBird调查结果的平均值、2016 ~ 2019年东部沿海eBird调查结果的平均值、2015 ~ 2020年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观测数量的最大值之和。c,基于2016 ~ 2020年韩国沿海越冬水鸟调查结果的平均值;d,基于2016 ~ 2020年日本1月越冬鹭类调查结果的平均值;−,表示无数据。
    下载: 导出CSV

    表 3  1990~2020年东亚越冬白琵鹭在3个管理单位的数量调查结果

    t/a中国中国韩国f日本g
    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香港
    1989 ~ 1990698e63e2e7634
    1990 ~ 19911 005e5e1 0104
    1991 ~ 1992366e1e3675
    1992 ~ 19932
    1993 ~ 19941d115
    1994 ~ 199510
    1995 ~ 19962d216
    1996 ~ 199716
    1997 ~ 199814
    1998 ~ 199931
    1999 ~ 200014
    2000 ~ 2001326
    2001 ~ 200210e102615
    2002 ~ 20032447
    2003 ~ 20045 813 a5 81314630
    2004 ~ 20056 859 a6 85913926
    2005 ~ 200625 c15f9d4919139
    2006 ~ 2007151c15114733
    2007 ~ 200815d1518222
    2008 ~ 200920934
    2009 ~ 201013763
    2010 ~ 201111540
    2011 ~ 201244d4410477
    2012 ~ 2013250d2d25214349
    2013 ~ 201425d2d2714763
    2014 ~ 201519302 b12 d98d4d19 41617091
    2015 ~ 201614284 a0 c90d228d3d14 605405118
    2016 ~ 201743d159d2d20436362
    2017 ~ 201826 827 a231d72d3d27 13322675
    2018 ~ 201913 963 a87 d39d15d14 10429577
    2019 ~ 202021 535 a4 d9d3d12d21 56340274
      注:a,数据来源于2004~ 2020年6次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结果;b,数据来源于陶旭东等人2015年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结果;c,数据来源于2005~ 2006年曹垒研究组淮河水鸟调查结果;d,数据来源于1990~ 2020年eBird调查结果;e,数据来源于文献《中国水鸟研究》1990~ 1993年调查结果;f,数据来源于1989年至2020年韩国沿海越冬水鸟调查;g,数据来源于2001~2020年日本1月越冬鹭类调查;“−”,表示无数据。
    t/a中国中国韩国f日本g
    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香港
    1989 ~ 1990698e63e2e7634
    1990 ~ 19911 005e5e1 0104
    1991 ~ 1992366e1e3675
    1992 ~ 19932
    1993 ~ 19941d115
    1994 ~ 199510
    1995 ~ 19962d216
    1996 ~ 199716
    1997 ~ 199814
    1998 ~ 199931
    1999 ~ 200014
    2000 ~ 2001326
    2001 ~ 200210e102615
    2002 ~ 20032447
    2003 ~ 20045 813 a5 81314630
    2004 ~ 20056 859 a6 85913926
    2005 ~ 200625 c15f9d4919139
    2006 ~ 2007151c15114733
    2007 ~ 200815d1518222
    2008 ~ 200920934
    2009 ~ 201013763
    2010 ~ 201111540
    2011 ~ 201244d4410477
    2012 ~ 2013250d2d25214349
    2013 ~ 201425d2d2714763
    2014 ~ 201519302 b12 d98d4d19 41617091
    2015 ~ 201614284 a0 c90d228d3d14 605405118
    2016 ~ 201743d159d2d20436362
    2017 ~ 201826 827 a231d72d3d27 13322675
    2018 ~ 201913 963 a87 d39d15d14 10429577
    2019 ~ 202021 535 a4 d9d3d12d21 56340274
      注:a,数据来源于2004~ 2020年6次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结果;b,数据来源于陶旭东等人2015年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结果;c,数据来源于2005~ 2006年曹垒研究组淮河水鸟调查结果;d,数据来源于1990~ 2020年eBird调查结果;e,数据来源于文献《中国水鸟研究》1990~ 1993年调查结果;f,数据来源于1989年至2020年韩国沿海越冬水鸟调查;g,数据来源于2001~2020年日本1月越冬鹭类调查;“−”,表示无数据。
    下载: 导出CSV

    表 4  白琵鹭在中国的关键越冬位点(N=16)

    编号湿地名称纬度经度2015~2016 a2017~2018 a2018~2019 a2019~2020 a
    C1东洞庭湖29.760113.5371 574790726453
    C2南洞庭湖29.052116.2564451 469618
    C3沉湖28.839112.6731357403203 525
    C4府河29.860115.34421049
    C5鲁湖30.133114.21418201
    C6海口湖30.327113.846210
    C7网湖30.171116.42923317590
    C8鄱阳湖29.777115.6967 92020 1947 93710 586
    C9武昌湖30.274116.7481005739
    C10黄陂湖30.753114.14824824
    C11黄盖湖29.969116.10943510
    C12枫沙湖30.037114.21124076244
    C13菜子湖29.336112.9262 3752 5076622 366
    C14七里河30.377117.08104218
    C15升金湖30.829117.0871 2359031 690790
    C16石臼湖30.011116.373211 920
    各年白琵鹭数量总计14 28426 82713 96321 535
    关键位点白琵鹭数量比例/%98.2898.6898.7397.85
      注:“−”, 表示无数据。
    编号湿地名称纬度经度2015~2016 a2017~2018 a2018~2019 a2019~2020 a
    C1东洞庭湖29.760113.5371 574790726453
    C2南洞庭湖29.052116.2564451 469618
    C3沉湖28.839112.6731357403203 525
    C4府河29.860115.34421049
    C5鲁湖30.133114.21418201
    C6海口湖30.327113.846210
    C7网湖30.171116.42923317590
    C8鄱阳湖29.777115.6967 92020 1947 93710 586
    C9武昌湖30.274116.7481005739
    C10黄陂湖30.753114.14824824
    C11黄盖湖29.969116.10943510
    C12枫沙湖30.037114.21124076244
    C13菜子湖29.336112.9262 3752 5076622 366
    C14七里河30.377117.08104218
    C15升金湖30.829117.0871 2359031 690790
    C16石臼湖30.011116.373211 920
    各年白琵鹭数量总计14 28426 82713 96321 535
    关键位点白琵鹭数量比例/%98.2898.6898.7397.85
      注:“−”, 表示无数据。
    下载: 导出CSV

    表 5  6次长江同步水鸟调查中白琵鹭的调查位点数量比例和总数

    t/a长江流域有白琵鹭分布的位点白琵鹭
    总数/只
    总位点数/个无分布位点数/个有分布位点数/个白琵鹭数量<1%白琵鹭数量
    1%~5%
    白琵鹭数量≥5%
    2003~200428525431(10.9%)24(77.4%)6(19.4%)1(3.2%)5 813
    2004~200534628066(19.1%)57(86.4%)9(13.6%)无数据6 859
    2015~201676168576(10.0%)57(75.0%)16(21.1%)3(3.9%)14 284
    2017~2018863751112(13.0%)84(75.0%)18(16.1%)10(8.9%)26 827
    2018~20191 100974126(11.5%)111(88.1%)13(10.3%)2(1.6%)13 963
    2019~20201 079918161(14.9%)135(83.9%)22(13.7%)4(2.5%)21 535
    t/a长江流域有白琵鹭分布的位点白琵鹭
    总数/只
    总位点数/个无分布位点数/个有分布位点数/个白琵鹭数量<1%白琵鹭数量
    1%~5%
    白琵鹭数量≥5%
    2003~200428525431(10.9%)24(77.4%)6(19.4%)1(3.2%)5 813
    2004~200534628066(19.1%)57(86.4%)9(13.6%)无数据6 859
    2015~201676168576(10.0%)57(75.0%)16(21.1%)3(3.9%)14 284
    2017~2018863751112(13.0%)84(75.0%)18(16.1%)10(8.9%)26 827
    2018~20191 100974126(11.5%)111(88.1%)13(10.3%)2(1.6%)13 963
    2019~20201 079918161(14.9%)135(83.9%)22(13.7%)4(2.5%)21 535
    下载: 导出CSV
  • [1] 曹垒, 孟凡娟, 赵青山. 基于前沿监测技术探讨 “大开发” 对鸟类迁徙及其栖息地的影响[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4): 436 − 447.
    [2] DENG X, ZHAO Q, SOLOVYEVA D, et al. Contrasting trends in two East Asian populations of the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Anser albifrons[J]. Wildfowl, 2020, 6: 181 − 205.
    [3] 陈克林. 《拉姆萨尔公约》─《湿地公约》介绍[J]. 生物多样性, 1995, 3(2): 119 − 120. doi: 10.3321/j.issn:1005-0094.1995.02.016
    [4] SMART M, AZAFZAF H, DIENSI H. The 'Eurasian' Spoonbill (Platalea leucorodia) in Africa[J]. Ostrich, 2007, 78(2): 495 − 500. doi: 10.2989/OSTRICH.2007.78.2.60.174
    [5] Wetlands International. Waterbird Population Estimates 5 [EB/OL]. [2020-10-01]. http://wpe.wetlands.org/search?form%5Bspecies%5D=Eurasian+Spoonbill&form%5Bpopulation%5D=&form%5Bpublication%5D=5.
    [6] CHAMPAGNON J, PIGNICZKI C, KRALJ J. An overview of Eurasian spoonbill trends [C]// IUCN-SSC Stork, Ibis and Spoonbill Specialist Group Special Publication. Arles: France, 2019, 2: 9.
    [7] XI J, DENG X, ZHAO G, et al. Migration routes, behavior and protection status of Eurasian Spoonbills (Platalea leucorodia) wintering in China [J]. Avian Research, 2021, 2(1): 1-17.
    [8]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nd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Bird species distribution maps of the world [EB/OL]. BirdLife International, Cambridge, UK, [2020-12-08]. http://datazone.birdlife.org/species/requestdis.
    [9] BARTER M, CAO L, CHEN L, et al. Results of a survey for waterbirds in the lower Yangtze floodplain, China, in January February 2004[J]. Forktail, 2005: 21.
    [10] 陶旭东, 雷进宇, 理查德赫仑, 等. 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调查报告(2015)[R].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7.
    [11] Dataset eBird. Version: EBD_relMay-2017.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EB/OL]. Ithaca, New York. [2020-02-20]. https://ebird.org/explore.
    [12] 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组. 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报告(9.2005-12.2007)[R]. 香港: 香港观鸟会有限公司, 2009.
    [13] 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组. 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报告(1.2008-12.2009)[R]. 香港: 香港观鸟会有限公司, 2011.
    [14] 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组. 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报告(1.2010-12.2011)[R]. 香港: 香港观鸟会, 2015.
    [15] 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项目组. 中国沿海水鸟调查报告(1.2012-12.2019) [R]. 香港: 香港观鸟会, 2020.
    [16] Japan Integrated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System. Ministry of the Environment, [EB/OL]. Tokyo, Japan. [2019-12-12]. http://www.gankamo/gankamo_top.html .
    [17] The Ramsar Sites Criteria - The nine criteria for identifying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DB]. Ramsar Convention Bureau, 2014, Gland[EB/OL]. http://www.ramsar.org/document/the-ramsar-sites-criteria.
    [18] 高敏, 灵燕, 赵格日乐图. 乌梁素海鹳形目鸟类生态分布和动态变化研究[J]. 内蒙古师大学报, 2018, 47(2): 141 − 145.
    [19] 中国鸟类学会. 中国水鸟研究[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0] 张斌, 袁晓, 裴恩乐, 等. 长江口滩涂围垦后水鸟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南汇东滩为例[J]. 生态学报, 2011, 31(16): 4599 -4608.
    [21] 张斌. 长江口滩涂围垦后土地类型变化对水鸟的影响 [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2] 李相逸, 曹磊, 马超, 等. 天津滨海滩涂湿地鸟类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J]. 风景园林, 2018, 25(6): 109 − 114.
    [23] 马克·巴特, 雷刚, 曹垒, 等. 长江中下游水鸟调查报告 [R].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24] 马克·巴特, 余希, 曹垒. 中国福建省沿海越冬水鸟调查报告(2006年2月8-27日)[R].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
    [25] LI F, LU G, CHAN B P L, et al. Status of wintering waterbirdson Hainan Island: results of annual waterbird surveys between 2008- 2020[J]. Forktail, 2020, 36: 79 - 89.
    [26] CAREY G, CHALMERS M, DISKIN D, et al. The Avifauna of Hong Kong [M]. Hong Kong: Hong Kong Bird Watching Society, 2001.
    [27] SUNG Y H, TSE I W L, YU Y T. Population trends of the Black-faced Spoonbill Platalea minor: analysis of data from international synchronised censuses[J]. 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018, 28(1): 157 − 167. doi: 10.1017/S0959270917000016
    [28] YU Y, LI C, TSE I, et al. International Black-faced Spoonbill Census 2020 [EB/OL]. The Hong Kong Bird Watching Society. Hong Kong; Black-faced Spoonbill Research Group. [2021-3-10]. https://www.eaaflyway.net/wp-content/uploads/2021/01/bfs_census_report_2020_tradChi.pdf.
    [29] LOK T, OVERDIJK O, TINBERGEN J M,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in density dependence in age‐specific survival of a long‐distance migrant[J]. Ardea Ecology, 2013, 94(10): 2358 − 2369.
    [30] LI J, LI Y, MIAO L, et al. The effect of climate in wintering area on the population size of the eurasian spoonbill (Platalea leucorodia) in the Poyang Lak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4, 34(19): 5522 − 5529.
  • 加载中
图( 2) 表( 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21
  • HTML全文浏览数:  3321
  • PDF下载数:  27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1-25
  • 刊出日期:  2021-12-20
喜吉热, 赵格日乐图, 赵青山, NYAMBAYARBatbayar, KAZUOKoyama, JEONGMinsu, 曹垒. 中国越冬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的分布与种群趋势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21, 47(6): 21-28.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6.005
引用本文: 喜吉热, 赵格日乐图, 赵青山, NYAMBAYARBatbayar, KAZUOKoyama, JEONGMinsu, 曹垒. 中国越冬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的分布与种群趋势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21, 47(6): 21-28.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6.005
XI Jire, ZHAO Gerelt, ZHAO Qingshan, NYAMBAYAR Batbayar, KAZUO Koyama, JEONG Minsu, CAO Lei. Study on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trend of Eurasian Spoonbill (Platalea leucorodia)wintering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1, 47(6): 21-28.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6.005
Citation: XI Jire, ZHAO Gerelt, ZHAO Qingshan, NYAMBAYAR Batbayar, KAZUO Koyama, JEONG Minsu, CAO Lei. Study on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trend of Eurasian Spoonbill (Platalea leucorodia)wintering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1, 47(6): 21-28.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1.06.005

中国越冬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的分布与种群趋势研究

    通讯作者: 赵格日乐图(1971− ),男,博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鸟类学。Email:nmgrlt@imnu.edu.cn
    作者简介: 喜吉热(1995−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生态学。E-mail:704913021@qq.com
  • 1. 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
  • 3. 蒙古野生动物科学与保护中心,乌兰巴特尔 14210
  • 4. 日本鸟类研究学会,东京 183-0034
  • 5. 首尔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首尔 08826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870369;31970433)

摘要: 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东亚种群在中国、韩国和日本越冬,其中中国越冬群体的分布和数量研究甚少。文章基于鸟类遥测和调查数据,提出了对中国越冬群体度夏和越冬分布范围的修订建议,在国际鸟盟出版的物种分布图基础上,新增蒙古国中部和中国黄河流域河套平原为度夏地;新增江苏沿海地区为越冬地,而在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省的分布范围仅保留沿海区域。首次准确估计了东亚种群数量约为20 000只,包括中国越冬群体数量约为19 500只,韩国约300只,日本约80只。相比2012年的种群数量估计值10 000只,东亚种群数量已经翻倍,这主要由于中国群体数量的增加。2016~2020年期间,占东亚总数97.5%的白琵鹭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的16个关键越冬位点,且50%以上的个体在鄱阳湖越冬。近年来,随着白琵鹭种群数量增加,其在长江的越冬分布范围更加广泛。

English Abstract

  • 湿地支持了世界上超过40%的物种[1],为众多濒危、易危等受胁物种提供了适宜栖息地[2],为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100多个国家在1971年联合签订了《拉姆萨尔公约》[3]。而水鸟作为湿地质量的指示物种,其种群数量和趋势的研究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评估尤为重要[1]

    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属于鹈形目鹮科琵鹭属的中型涉禽鸟类,其黑灰色且琵琶型长嘴的外形特征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该物种分布范围相对广泛,从亚洲东部的日本到非洲西部地区都有分布[4]。全球有3个亚种(西非亚种,P. l. balsaci;红海亚种,P. l. archeri;指名亚种,P. l. leucorodia)和6个地理种群[5],其中主要繁殖于东北亚地区的蒙古国和中国等地区,越冬在中国东南部、韩国和日本地区的是东亚种群(P. l. leucorodia, E Asia)。

    根据水鸟种群估计第五版 (WPE5) 在线数据库[5],其中有3个种群的数量处于下降趋势,分别是红海&索马里不迁徙种群,西欧/西地中海&西非种群和东亚种群。CHAMPAGNON et al[6]指出白琵鹭全球繁殖情况较10年前有所改善,2007年约有8 886~10 211对,2018年约有10 872~11 134对。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各种群的情况有所不同:全球繁殖种群上升主要来自欧洲西部种群的增长;中部和东南部的种群数量下降;而东亚种群由于缺乏准确的数据资料,无法得到详细的种群变化趋势[6]。根据WPE5的记录,白琵鹭东亚种群在2012年的种群数量估计值为10 000只[5],但种群现状缺乏研究。追踪研究表明,中国越冬白琵鹭可根据越冬地点分为2条迁徙路线[7],中国沿海越冬迁徙路线(主要越冬在江苏沿海地区)和长江越冬迁徙路线(主要越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由此可见,白琵鹭主要的越冬地是长江中下游以及江苏沿海地区。基于已有卫星追踪研究和鸟类调查数据,本研究建议修订中国越冬白琵鹭的繁殖和越冬分布范围,阐明东亚种群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 2016~2018年,我们在白琵鹭的3处繁殖地共捕捉并追踪了29只个体,见表1

      2016年7月,在中国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捕捉了16只个体;2017年7月,在中国呼伦湖−乌兰诺尔湿地捕捉了2只个体,这18只个体均佩戴了中国湖南环球信士科技有限公司(HQXS)的卫星追踪设备(15 ~ 22 g);2018年7月,在蒙古国乌布苏湖捕捉了11只个体,并佩戴了立陶宛Ornitela公司的卫星追踪设备(25 g),所有个体都采用了背包式佩戴方法,且追踪器重量均小于追踪个体体重的3%。追踪设备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收集位置信息,然后通过手机网络(GSM)将釆集的数据回传给地面服务器。每个设备的数据采集频率为每天12 ~ 24个GPS点,有效时长为半年到2年,实际采点情况取决于设备剩余电量。在数据分析中,本研究只使用提供了完整春季或秋季迁徙个体的数据,包括在乌布苏湖捕捉的5只个体,在呼伦湖捕捉的1只个体以及在七星河捕捉的4只个体。

    • 白琵鹭分布范围数据来自于《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 and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官网上下载的矢量文件[8]。基于最新发表的白琵鹭分布范围数据、中国越冬调查数据和文献数据(1990 ~ 2020年)、eBird中国越冬调查数据(1990 ~2020年),以及根据追踪数据获取的度夏位点和越冬位点数据,我们在ArcGIS 10.3软件中绘制了建议修订的白琵鹭分布范围图。基于追踪数据,我们将度夏位点定义为到达度夏地的第一个位点到离开度夏地前的最后一个位点之间的非飞行状态的GPS位点;同样,越冬位点定义为到达越冬地的第一个位点到离开越冬地前的最后一个位点之间的非飞行状态的GPS位点。

    • 根据白琵鹭在东亚的越冬分布,本研究将其越冬区域划分为3个管理单位进行数量监测,分别是中国、韩国和日本。

      中国长江中下游的越冬数据来自于BARTER et al[9]在中国长江中下游组织的6次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工作(2003~2004年、2004~2005年、2015~2016年、2017~2018年、2018~2019年以及2019~2020年,均使用了同样的调查方法),及陶旭东等[10]所著的《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调查报告》(包括2015年的调查数据)。其中,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的地区包括长江五省(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沿岸的大小湖泊。

      白琵鹭在中国沿海地区的越冬数据来自于eBird网站越冬调查数据[11](1990 ~ 2020年)和《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报告》[12-15](2005 ~ 2019年),其中曹垒研究组参与的调查地区包括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此外,在其他地区也有白琵鹭的越冬分布记录,但因调查覆盖范围不同且缺少调查数据,我们认为该部分数据对白琵鹭种群数量估计值的贡献相对较小,因此只分析了在东部沿海(江苏省以及上海市)、南部沿海(包括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与广西省)以及长江中下游越冬的白琵鹭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另外,基于本研究中的追踪个体的卫星数据,我们补充了包括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越冬地的调查数据,以对白琵鹭最新越冬种群数量进行比较和估计。

      白琵鹭在韩国的越冬数据来自于韩国志愿者共享的1989~2020年在韩国重要的湖泊、水库以及沿海湿地开展的调查数据。白琵鹭在日本的越冬数据来自于日本志愿者共享的基于国际鹭类调查工作获得的在2001~2020年调查数据[16]

    • 关键越冬位点由具有国际重要价值的湿地标准[17]定义,即某一水鸟物种或亚种,全球种群数量的1%经常性地利用该地,则该片湿地可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本研究中,白琵鹭东亚种群的关键越冬位点定义为:2015~2016至 2019~2020年间,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的调查湿地位点中,至少有1年的调查结果超过白琵鹭东亚种群总数1%的位点。此外,我们通过比较中国关键越冬位点在2016~2020年间每年的调查值,分析了在中国越冬的白琵鹭近5年在分布和数量上的变化。

    • 白琵鹭在东亚地区有较大的繁殖区域,从蒙古西北部到中国东北部和韩国,而越冬区域则主要集中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见图1

      本研究根据卫星追踪数据以及其他来源的数据提出了对白琵鹭度夏和越冬地分布范围的修订建议。卫星追踪数据表明,蒙古国西北部乌布苏湖(Uvs Lake,5只追踪个体的捕捉地)和呼伦湖(1只追踪个体的捕捉地)为白琵鹭的繁殖地,2只个体被记录到在更加南部的中国黄河流域河套平原(巴彦淖尔市及周边地区)度夏,此外1只追踪的幼鸟在蒙古国中部前杭爱省屯河(Tuin River)度夏,这些证据表明白琵鹭的繁殖范围应扩大到蒙古国中部和黄河流域河套平原。

      结合卫星追踪数据、越冬调查数据和文献分析,我们建议对白琵鹭近年来的分布范围图进行调整。首先,根据追踪数据,在中国黑龙江省捕捉追踪的4只白琵鹭均在江苏省沿海地区越冬,同时结合eBird调查数据,在江苏约有300只越冬个体,因此,我们建议在全球分布图中添加江苏省沿海地区为白琵鹭的越冬地。根据eBird调查数据中提取的沿海数据以及沿海同步调查数据,在南部沿海越冬的白琵鹭数量与在长江越冬的个体数量有很大差距:江苏和上海的沿海数据中越冬数量最大值分别为250只(2013年江苏)和228只(2016年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香港的沿海数据中越冬数量最大值44只(2012年浙江),而长江数据中越冬数量最大值可达26 827只(2018年),沿海数据明显少于长江数据,因此我们建议适当缩小白琵鹭南部沿海越冬的分布范围,仅保留在广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有调查数据的沿海区域。

    • 东亚白琵鹭越冬种群数量在3个管理单位都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根据3个管理单位2016~2020年的越冬数量平均值,估计东亚白琵鹭目前的种群数量为20 000只,是2012年WPE5发表的白琵鹭东亚种群估计值的2倍,见表2

      在日本越冬的白琵鹭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见表3,在2001~2009年数量不足50只,从2010年开始逐渐增长,在2015~2016年统计到118只,数量整体上升约1倍;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韩国越冬的白琵鹭数量不足50只,从2004年开始呈上升趋势,2004~2015年间,数量基本保持在104~209只,在2016年显著上升至405只,数量较2015年之前上升约1倍,在2019~2000年数量也保持在402只。在中国长江流域越冬的白琵鹭数量在1990~2020年间显著增加。在2010年之前长江大约有6 000只越冬个体,而在2015~2016年之后急剧增加,在2019~2000年达到21 535只,即比2003~2004年增加了近3倍。在淮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越冬的白琵鹭没有可比较的往年数据,所以无法了解到整体的数量变化。在中国东部沿海越冬的白琵鹭数量在1989~1992年均在100只以下,但在近几年的调查统计中发现有上升趋势,2017~2018年较1989~1990年增加约4倍,统计到303只,而在2019年数据明显下降,2020年未调查统计。中国浙江、福建、广东和香港统计到的白琵鹭数量一直在50只以下,逐年变化也不显著。

      根据以上3个区域的信息,白琵鹭在中国越冬的数量大约有19 500只。

    • 根据白琵鹭东亚种群数量估计值(20 000只)和2016 ~ 2020年的越冬水鸟调查数据,我们确定了白琵鹭关键越冬位点16个,均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见表4

      在这些关键越冬位点中,白琵鹭数量超过东亚种群数量估计值5%(1 000只)的位点有7个,在长江中下游5个省份都有分布。湖南省东洞庭湖的白琵鹭数量逐年减少;南洞庭湖在2015~2016年没有发现白琵鹭,从2017~2018开始成为关键越冬位点。湖北省5个湖泊(沉湖、府河、鲁湖、海口湖和网湖)在2015~2016年白琵鹭数量均未达到关键越冬位点的数量标准,且除沉湖之外都没有统计到白琵鹭,从2016~2017年开始网湖和沉湖白琵鹭数量增加并达到了关键越冬位点标准,鲁湖与海口湖在2019~2020年才发现有白琵鹭分布。江西省鄱阳湖每年的统计数量均在7 900只以上,且在2017~2018年达到了20 194只,是白琵鹭在中国越冬数量最多的地区,见图2。安徽省的菜子湖和升金湖自2015~2016年开始一直是白琵鹭的关键越冬位点,而安徽省的其他湖泊仅有1年达到关键越冬位点标准。江苏省石臼湖仅在2019~2020年统计到近2 000只白琵鹭,而之前则几乎没有白琵鹭的记录。在6次长江同步水鸟调查中发现有白琵鹭分布的位点逐年增加,见图2表5。2004~2005年的调查中,白琵鹭分布位点占所有调查位点的10.9%(31个位点),而在2019~2020年的调查中白琵鹭分布位点占所有调查位点的14.9%(161个位点),其分布的数量也有上升趋势。

    • 本研究结合卫星追踪数据和水鸟调查数据(越冬调查数据及eBird调查数据),提出了对中国越冬白琵鹭繁殖与越冬分布范围的修订建议。与2019年国际鸟盟发表的分布范围相比,在蒙古国中部前杭爱省屯河和中国黄河流域河套平原新增了繁殖分布范围;在江苏沿海地区新增了越冬分布范围;并建议在东南部4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广西省)缩小越冬分布范围。同时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越冬鸟类数量调查结果中发现,白琵鹭东亚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其在中国长江流域的分布范围也有扩大趋势。

      (1)关于新增繁殖分布范围,1986~2016年均观察到白琵鹭在中国黄河流域河套平原繁殖[18],2016年夏季在乌梁素海的岸边或浅滩处发现几十只白琵鹭[18]。综上,本研究认为中国黄河流域河套平原即是白琵鹭成鸟的繁殖地,也是幼鸟的度夏地。关于新增的蒙古国中部前杭爱省屯河度夏地,本研究的卫星追踪结果表明有在此分布的白琵鹭(1只幼鸟,度夏约5个月),后续需要开展调查进一步确认该地白琵鹭的数量。

      (2)关于越冬分布范围修订, 中国水鸟研究[19]中记录表明1990年1月,63只白琵鹭在江苏沿海地区越冬,根据其他文献资料,近年来由于盐城保护区的建立,大型水产养殖塘和芦苇的增加[20- 21]以及人为干扰的减少[22]使白琵鹭在江苏沿海地区数量增加。本文引用和调查的结果以及本研究的卫星追踪数据也支持这一结果(在东北捕捉的4只个体均在江苏沿海越冬),因此认为江苏沿海地区是白琵鹭在中国的重要越冬区域之一。eBird调查数据表明,每年在中国南部沿海地区(从浙江省到广东省沿海以及海南省沿海)越冬的白琵鹭数量不足50只,在中国南部地区的多次调查中同样没有记录到大群的白琵鹭[23-25],在香港,每年仅记录到极少数的越冬白琵鹭[26]。因此本研究认为可以适当缩小南部沿海越冬分布范围,仅保留浙江、福建、广东省部分沿海地区。南部沿海的实际越冬分布范围后续可以利用卫星追踪技术与系统性大范围的持续调查来验证。此外,近年来,在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和海南省等地发现了大量的全球受胁的同属物种黑脸琵鹭(超过1 000只)[27-28]。在西欧,白琵鹭常见于沿海滩涂[29-30],但该地区没有黑脸琵鹭的分布。因此,我们假设在亚洲地区这两个形态极为相似的物种存在种间竞争,白琵鹭偏好内陆淡水栖息地,从而避免了直接竞争,而黑脸琵鹭则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对这两个物种进行有关觅食、栖息地利用和生态位重叠的生态学研究,或许可以为这种假设提供支持或得到其他结论。

      (3)关于种群数量增加与分布范围扩大,2012年东亚种群数据估计值10 000只,该估计值的主要依据来自2004和2005年的长江水鸟调查结果。本研究表明,白琵鹭的越冬种群数量在2004~2020年间整体呈增长趋势,目前的种群数量为20 000只。综上,15年的时间,白琵鹭的种群数量增加约1倍,这主要是由于在中国越冬数量的增加。白琵鹭东亚种群97.5%的个体分布在中国,且16个关键越冬位点全部位于长江流域,50%以上的个体集中在鄱阳湖。白琵鹭的越冬分布范围每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变化,见表4:从鄱阳湖集中到向各大湖泊扩散,从2015~2016年的6个关键越冬位点到2019~2020年的10个关键越冬位点,这也许是因为白琵鹭的食物分布情况使得白琵鹭逐渐从鄱阳湖扩散到其他可栖息越冬的湖泊。建议重点保护适宜白琵鹭栖息的地区,以提高其栖息觅食的质量,从而保护白琵鹭这个物种。

      白琵鹭在东亚广泛分布,此项研究表明该物种在过去10年里种群数量以及分布范围有所变化,但仍然缺乏关于度夏地和越冬地的实际范围,和连接它们迁徙路线的更多信息。本研究中使用到的样本均来自于繁殖地且个体较少,很难从仅有的几只个体的数据来准确判断东亚种群的繁殖和越冬分布范围边界,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更多组织中国水鸟越冬调查以及卫星追踪研究来完善白琵鹭越冬分布范围的划分,同时可以利用分子方法来分析种群的划分。此外,野外基础调查、观测数据和环志数据也可以为白琵鹭的种群趋势分析、迁徙结构分析提供资料,从而更加全面且系统评估该物种在年周期中的受胁因素。

    参考文献 (30)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