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补偿热点研究分析

陈阳, 穆怀中. 中国生态补偿热点研究分析——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环境保护科学, 2023, 49(2): 25-30.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70012
引用本文: 陈阳, 穆怀中. 中国生态补偿热点研究分析——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环境保护科学, 2023, 49(2): 25-30.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70012
CHEN Yang, MU Huaizhong. Analysis on hot spot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3, 49(2): 25-30.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70012
Citation: CHEN Yang, MU Huaizhong. Analysis on hot spot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3, 49(2): 25-30.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70012

中国生态补偿热点研究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作者简介: 陈 阳(1994-),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E-mail:2670196003@qq.com
    通讯作者: 穆怀中(1957-),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E-mail:hzmu@lnu.edu.cn
  •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ZD0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1731007)
  • 中图分类号: X196

Analysis on hot spot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Corresponding author: MU Huaizhong, hzmu@lnu.edu.cn
  • 摘要: 生态补偿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强调的“绿色发展目标”实现手段,有必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其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更好地把握研究重点和热点。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2—2019年3 387篇生态补偿领域研究论文为样本,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系统梳理了生态补偿领域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生态补偿研究发展可归纳为缓慢发展—持续上升—波动下降 3 个阶段;生态补偿研究已构成核心作者群,但其他作者之间研究较为独立,缺乏合作;各发文机构间的合作强度较弱,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性,未打破区域壁垒;当前研究集中在补偿机制与标准、流域生态补偿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可能的研究前沿包括精准扶贫、生态扶贫、协同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和长江经济带等领域,将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 加载中
  • 图 1  1992—2019年中国生态补偿领域发文数量

    Figure 1.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1992—2019)

    图 2  1992—2019年中国生态补偿领域发文作者图谱

    Figure 2.  Eco-compensation authors on research maps in China(1992—2019)

    图 3  1992—2019年中国生态补偿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Figure 3.  Atlas of cooperation amo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China(1992—2019)

    图 4  1992—2019年中国生态补偿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

    Figure 4.  China'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keywords co-co-occurrence map(1992—2019)

    图 5  1992—2019年中国生态补偿领域关键词突现图谱

    Figure 5.  Key words outburst map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1992—2019)

  • [1] KOSOY N, MARTINEZ-TUNA M, MURADIAN R, et al.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watersheds: insights 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cases in central americ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3): 446 − 455.
    [2] 杨欣, 蔡银莺, 张安录. 农田生态补偿理论研究进展评述[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 33(2): 104 − 113. doi: 10.11934/j.issn.1673-4831.2017.02.002
    [3] 陈进, 尹正杰.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的科学问题与对策[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1, 38(2): 1 − 6. doi: 10.11988/ckyyb.20201094
    [4] 胡小飞, 傅春, 陈伏生, 等. 国内外生态补偿基础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11): 1395 − 1401.
    [5] 俞海. 中国生态补偿: 概念、问题类型与政策路径选择[J]. 中国软科学, 2008(6): 7 − 15. doi: 10.3969/j.issn.1002-9753.2008.06.002
    [6] 柳荻, 胡振通, 靳乐山. 生态保护补偿的分析框架研究综述[J]. 生态学报, 2018, 38(2): 380 − 392.
    [7]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8] 李国平,刘生胜. 中国生态补偿40年:政策演进与理论逻辑[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6(6): 101 − 112. doi: DOI:10.15896/j.xjtuskxb.201806012.
    [9] 范明明, 李文军. 生态补偿理论研究进展及争论——基于生态与社会关系的思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3): 130 − 137.
    [10] 蔡邦成, 温林泉, 陆根法. 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J]. 生态经济, 2005(1): 47 − 50. doi: 10.3969/j.issn.1671-4407.2005.01.011
    [11] 杜万平, 完善西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3): 121-122.
    [12] 丁振民, 姚顺波. 小尺度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模型设计及测度[J]. 资源科学, 2019, 41(12): 2182 − 2192. doi: 10.18402/resci.2019.12.03
    [13] 赖敏, 陈凤桂. 基于机会成本法的海洋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标准[J]. 生态学报, 2020, 40(6): 1901 − 1909.
    [14] 杨欣, 尚光引, 李研, 等. 农户农田生态补偿方式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户分化视角的实证[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10): 131 − 137.
    [15] 王彬彬, 李晓燕. 基于绿色农业的市场化直接补偿方式研究[J]. 农村经济, 2019(6): 1 − 7.
    [16] 杨欣, 蔡银莺. 国内外农田生态补偿的方式及其选择[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增2): 472 − 476.
    [17] 杨光明, 时岩钧. 基于演化博弈的长江三峡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 2019, 31(10): 2058 − 2068. doi: 10.16182/j.issn1004731x.joss.18-0380
    [18] 靳乐山, 左文娟, 李玉新, 等. 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以贵阳鱼洞峡水库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2): 21 − 26.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04
    [19] 吴乐, 靳乐山. 贫困地区不同方式生态补偿减贫效果研究—以云南省两贫困县为例[J]. 农村经济, 2019(10): 70 − 77.
    [20] 曹鸿杰, 卢洪友, 祁毓. 分权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效果的影响研究[J]. 财经论丛, 2020(5): 21 − 31.
    [21] 缪小林, 赵一心. 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影响: 资金补偿还是制度激励?[J]. 财政研究, 2019(5): 17 − 32.
    [22] CHEN C M. CiteSpace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 57(3): 359 − 377.
    [23] 毛显强, 钟瑜, 张胜. 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4): 40 − 43.
    [24] 吴晓青, 洪尚群, 段昌群, 等. 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1): 13 − 16. doi: 10.3969/j.issn.1004-8227.2003.01.004
    [25] 方斌, 王雪禅, 魏巧巧. 以土地利用为视角的农田生态补偿理论框架构建[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4(2): 98 − 104. doi: 10.3969/j.issn.1005-9369.2013.02.020
    [26] 程滨, 田仁生, 董战峰.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实践: 模式与评价[J]. 生态经济, 2012(4): 24 − 29. doi: 10.3969/j.issn.1671-4407.2012.04.004
    [27] 李文华, 李世东, 李芬, 等.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若干重点问题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2): 13 − 18.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07.02.003
    [28] 熊鹰, 王克林, 汪朝辉.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J]. 农村生态环境, 2003(4): 10 − 13.
    [29] 戴茂华. 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探索[J]. 中国矿业, 2014, 23(2): 20 − 23. doi: 10.3969/j.issn.1004-4051.2014.02.005
    [30] 李晓光, 苗鸿, 郑华, 等. 机会成本法在确定生态补偿标准中的应用——以海南中部山区为例[J]. 生态学报, 2009, 29(9): 4875 − 4883.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9.09.034
    [31] 丁学东. 文献计量学基础[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2] 唐文坚, 程冬兵.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0, 27(11): 94 − 97. doi: 10.3969/j.issn.1001-5485.2010.11.020
    [33] 张来章, 党维勤, 徐成. 水土保持补偿机制中存在问题及其建议与对策[J].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16(6): 184 − 188.
    [34] 胡续礼, 张旸, 杨树江, 等. 浅析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及实现途径[J]. 中国水土保持, 2007(4): 6 − 8. doi: 10.3969/j.issn.1000-0941.2007.04.003
    [35] 郭冬梅. 干旱地区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的未来学研究[J]. 生态经济, 2008(12): 88 − 91.
    [36] 穆赤·云登嘉措. 关于三江源区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问题的思考[J]. 青海社会科学, 2006(1): 48 − 50. doi: 10.3969/j.issn.1001-2338.2006.01.012
    [37] 高新才, 王云峰. 主体功能区补偿机制市场化: 生态服务交易视角[J]. 经济问题探索, 2010(6): 72 − 76. doi: 10.3969/j.issn.1006-2912.2010.06.014
    [38] 刘薇. 京津冀大气污染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15, 35(2): 64 − 650. doi: 10.3969/j.issn.1003-1154.2015.02.022
    [39] 刘娟, 刘守义. 京津冀区域生态补偿模式及制度框架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15, 31(2): 108 − 111+167. doi: 10.16331/j.cnki.issn1002-736x.2015.02.020
    [40] 罗怀敬, 孔鹏志. 区域生态补偿中横向转移支付标准的量化研究[J]. 东岳论丛, 2015, 36(10): 117 − 121. doi: 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15.10.018
    [41] 余维祥.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J]. 学术论坛, 2014, 37(9): 6 − 8. doi: 10.3969/j.issn.1004-4434.2014.09.002
    [42] 李晓燕, 蔡军. 生态文明理念下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有偿化开发——基于构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视角[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35(3): 140 − 144.
    [43] 刘加林, 康娉娉, 朱强, 等. 绿色发展理念视角下民族地区生态资本运营与生态补偿耦合问题探讨[J]. 生态经济, 2016, 32(12): 177 − 181. doi: 10.3969/j.issn.1671-4407.2016.12.037
    [44] 肖建红, 王敏, 于庆东, 等. 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浙江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8): 1247 − 1255. doi: 10.11870/cjlyzyyhj201608011
    [45] 陈耀, 汪彬. 库区绿色发展的难点与突破——以三峡库区为例[J]. 西部论坛, 2016, 26(2): 81 − 89.
    [46] 朱烈夫, 殷浩栋, 张志涛, 等. 生态补偿有利于精准扶贫吗?——以三峡生态屏障建设区为例[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2): 42 − 48. doi: 10.13968/j.cnki.1009-9107.2018.02.06
    [47] 田义超, 白晓永, 黄远林, 等.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核算[J]. 农业机械学报, 2019, 50(11): 312 − 322. doi: 10.6041/j.issn.1000-1298.2019.11.035
    [48] 刘耕源, 杨青. 生态系统服务的三元价值理论及在大尺度生态补偿上的应用探讨[J]. 中国环境管理, 2019, 11(1): 29 − 37. doi: 10.16868/j.cnki.1674-6252.2019.01.029
    [49] 夏云娇, 王俊华. 国家公园生态补偿地方立法的特点和不足及其完善[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0, 27(2): 35 − 41. doi: 10.13578/j.cnki.issn.1671-1556.2020.02.005
    [50] 周小平, 董子千, 吕晓, 等. “双线”背景下城市生态空间补偿机制: 现实需求与理论模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 33(10): 20 − 28.
    [51] 朱冬亮, 殷文梅. 贫困山区林业生态扶贫实践模式及比较评估[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37(4): 86 − 93. doi: 10.13501/j.cnki.42-1328/c.2019.04.012
  • 加载中
图( 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37
  • HTML全文浏览数:  2137
  • PDF下载数:  9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7-07
  • 录用日期:  2022-08-25
  • 刊出日期:  2023-04-20
陈阳, 穆怀中. 中国生态补偿热点研究分析——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环境保护科学, 2023, 49(2): 25-30.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70012
引用本文: 陈阳, 穆怀中. 中国生态补偿热点研究分析——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 环境保护科学, 2023, 49(2): 25-30.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70012
CHEN Yang, MU Huaizhong. Analysis on hot spot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3, 49(2): 25-30.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70012
Citation: CHEN Yang, MU Huaizhong. Analysis on hot spot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2023, 49(2): 25-30. doi: 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22070012

中国生态补偿热点研究分析

    通讯作者: 穆怀中(1957-),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E-mail:hzmu@lnu.edu.cn
    作者简介: 陈 阳(1994-),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E-mail:2670196003@qq.com
  • 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沈阳 11003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ZD0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1731007)

摘要: 生态补偿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强调的“绿色发展目标”实现手段,有必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其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更好地把握研究重点和热点。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1992—2019年3 387篇生态补偿领域研究论文为样本,利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系统梳理了生态补偿领域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生态补偿研究发展可归纳为缓慢发展—持续上升—波动下降 3 个阶段;生态补偿研究已构成核心作者群,但其他作者之间研究较为独立,缺乏合作;各发文机构间的合作强度较弱,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性,未打破区域壁垒;当前研究集中在补偿机制与标准、流域生态补偿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可能的研究前沿包括精准扶贫、生态扶贫、协同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和长江经济带等领域,将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English Abstract

  •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逐渐成为阻碍社会发展、影响人类生存和制约经济增长的消极因素之一[1]。生态补偿是一种涉及自然资源学、生态环境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生态修复策略,也常被称之为生态服务付费(PES)或生态效益付费(PEB)[2],能够调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关系[3],主要通过补偿环境保护行为主体,以“补偿”的形式把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采用该种手段来激励环境保护行为主体的不断增加,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4-5]。中国最早的生态补偿行为开始于1999年的“退耕还林”资金补偿形式[6],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中国生态补偿领域的经验和成果相对成熟。当前,中国生态补偿相关研究已从基本概念及内涵的概述、制度机制及政策的设计、补偿标准及方法的核算、补偿方式及途径的探究等方面,逐渐扩展深入到森林、流域、海洋、湿地、水源地以及贫困问题等多个不同领域,从生态系统要素补偿扩展到区域补偿[7-21]

    尽管现有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且广泛,但缺乏系统性分析,难以把握中国生态补偿的研究重点。为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中“中文核心”“CSSCI”数据库中生态补偿领域相关论文为研究样本,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梳理、分析、挖掘和绘制知识图谱来深度了解中国“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现状,采用可视化图谱全面系统地厘清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的理论基础,发现研究热点,并揭示研究趋势,为中国“生态补偿”领域前沿性问题的探索提供一定基础。

    •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Ⅲ软件进行分析研究。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简称,是由CHEN [22]基于数据、信息可视化和计量学基础研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它能够将既定研究领域内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信息变化通过可视化的手段展现出来,直观地呈现重要文献和科学知识的发展路径,被广泛应用于文献计量领域。

    • 本研究以CNKI中“中文核心”“CSSCI”数据库中生态补偿领域相关论文为研究样本,选择“期刊”为文献类型,检索条件设定为“主题=生态补偿”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设置为1992—2019年,共计检索到3 645篇文献。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反复查阅与整理,剔除会议征文、报纸报道和无作者文献等不相关条目,共删减258篇,最终符合标准的文献数量共计3 387篇。

    • 根据中国“生态补偿”领域年度发文量,见图1

      图1可知,中国生态补偿领域研究发文量在2004年之前均为个位数;2005—2014年期间发文量持续上升;2015—2017年发文量呈锯齿状的波动趋势,2018和2019年发文量下降较为明显。本研究将其发展历程总结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2004年):该阶段发文量较少,研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研究成果集中于理论和机制层面的研究。毛显强等[23]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生态补偿的关键问题包括:补偿主体、补偿数量和补偿方式3个方面,该阶段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2005—2014年):“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中首次被提出,同时,党中央要求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此,2005—2014年期间,发文量呈现持续迅速增长趋势,发文量远超上一阶段,该阶段的研究重点仍集中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生态补偿相关机制和理论层面,并以此为基础,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和标准,包括研究流域、森林、农田和矿产资源等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补偿机制;基于机会成本法、生态价值评估法和帕累托最优等经济算法来核算生态补偿标准[24-29]

      第三阶段(2015—2019年):该阶段发文量呈现波动趋势,整体发文量趋于减少。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发布《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确立了我国“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政策框架。同年12月,为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我国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2018年2月为推动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我国再次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同年12月印发《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对生态补偿提出了“要求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新要求。因此,该阶段研究处于生态补偿问题的深入挖掘和升华阶段,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精准扶贫政策与生态补偿结合研究、不同区域生态补偿政策试行成果检验研究以及多元化和市场化生态补偿标准确立研究等。

    • 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的发文量能够反应这一时期内对该领域作出重大科研共贡献的作者和机构,也能够体现相应作者和机构在该领域内所处的研究地位。与此同时,能够展现该领域学术资源的分布情况。为此,本研究对发文作者与机构的数据信息进行了详细分析。

    • 核心作者群为研究领域内发文量较多和影响力较大的作者群集。根据普拉斯定律,核心作者发表文量按式(1)计算[30]

      式中:N为核心作者发文量;$ {\eta _{{\text{max}}}} $为最高产作者的发文量。$ {\eta _{{\text{max}}}} $=41,N=4.8篇,取整数4,即发文量为4篇及以上的发文作者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

      大多数作者之间均存在合作关系,其中,合作关系较为紧密的包括以靳乐山、葛颜祥和李国平为中心的发文团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李国平,为 41 篇,其次是靳乐山和蔡银莺,分别为37和33篇,有238位作者的发文量在4篇以上,总发文量为1 616篇,占总发文量的 67.08%,构成了中国生态补偿领域核心作者群。通过研读核心作者文献,了解到多数研究成果为流域、草原和农业生态补偿的研究;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补偿标准估算、补偿意愿调查以及补偿分摊模式研究。近年研究方向开始扩展到生态补偿与减贫、跨流域生态补偿和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等问题方面,见图2

    • 从主要发文机构发文量来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量最多达到63篇。其次是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发文量前五位的机构,共有41家机构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发文机构以高校为主。各发文机构之间的连线较少,合作并不密切,见图3

    •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要观点的总结和归纳。如果某个关键词在该研究领域的文献中多次出现,说明该关键词所反映的内容很可能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将3 387条样本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选择“keywords”选项运行之后得到生态补偿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

      通过软件分析,共得到396个关键词节点和由其组成的569条连线,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反映其在该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热度,对图谱中关键词进行统计,得到出现频次排名前5位的关键词分别为生态补偿标准(1 486)、补偿机制(371)、流域(195)、补偿标准(126)和生态文明(92),见图4

    •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的“Burstness”功能得到生态补偿领域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见图5

      关键词突现能够呈现出本阶段关键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本研究选择显示突显频次前20位的关键词,依据图谱,将近几年首次出现的关键词,归纳为阶段性的研究主题和热点,并探索其新的可能的前沿研究问题。本研究根据国家出台的5年计划政策,来梳理中国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热点路径。

      探索阶段:“十一五”规划,根据国家在资源环境政策方面发布的资源保护政策和土地管理制度政策,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方针和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水工作要求。其研究热点关键词中“水土保持”的突现强度最高,其次是“生态补偿机制”“外部性”“生态建设”“主体功能区”“潘阳湖”。通过研读重要节点对应文献发现:以“水土保持”作为关键词的文献主要研究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基础、实现路径、基本准则和建议机制问题等方面[31-33]。以“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建设”“主体功能区”“潘阳湖”作为关键词的文献主要以三江源区生态建设、经济效益分析、制度建立和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研究为主[34-35]

      成熟阶段:“十二五”规划,其研究热点关键词中“京津冀”的突现强度最高,其次是“生态文明”“影响因素”“横向生态补偿”。通过研读重要节点对应文献发现:以“京津冀”作为关键词的文献主要研究问题集中在基于跨区生态补偿的生态产业合作和大气污染排放交易权方面[36-37]。以“生态文明”“影响因素”“横向生态补偿”作为关键词的文献主要研究问题以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生态文明结合下的生态补偿研究、横向转移支付的量化研究和生态文明视角下自然资源有偿开发研究为主[38-40]

      升华阶段:“十三五”规划,其研究热点关键词中“绿色发展”的突现强度最高,“生态系统服务”“精准扶贫”次之,其次还有“生态扶贫”“长江经济带”“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演化博弈”“协同发展”等。通过研读重要节点对应文献发现:以“绿色发展”作为关键词的文献主要研究在绿色发展前提下库区、旅游地区、民族地区和流域的生态补偿问题[41-44];以“生态系统服务”“精准扶贫”作为关键词的文献主要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和补偿路径、绿色发展路径探索、生态补偿扶贫运行机制和生态补偿对扶贫是否存在影响等相关问题[45-46];以“精准扶贫”“生态扶贫”“长江经济带”“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演化博弈”“协同发展”作为关键词的文献主要反应出未来研究趋势,具体为,政策上迎合精准扶贫,体制上以国家公园为体制落脚点,区域上从国家重点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着手,制度上以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为中心点,同时,将研究成果落回到演化博弈和协同发展,为构建生态补偿标准和框架打下理论基础[47-51]

    •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计量学分析软件以CNKI“中文核心期刊”“CSSCI”数据库中1992—2019年期间生态补偿领域的3 387篇文献为研究样本,通过发文量梳理、发文作者与机构分析、关键词共现和突现等方法系统梳理了中国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从发文量角度分析,中国生态补偿领域研究进展可归纳为缓慢发展阶段(1992—2004年),持续上升阶段(2005—2014年)和波动下降阶段(2015—2019年)3个阶段。

      (2)从发文作者角度分析,李国平、靳乐山、蔡银莺、葛颜祥和张安录是核心作者中的前5名,构成了核心作者群,为中国生态补偿领域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从图谱共线情况看,除靳乐山、葛颜祥和李国平为中心的发文团队外,其他发文作者之间的连线较少,说明研究较为独立,缺乏合作。

      (3)从发文机构角度分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为主要发文机构;各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较弱,同时,合作关系较为密切的机构表现出较为突出的地域性,未打破区域壁垒。

      (4)从关键词共现和突现角度分析,生态补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补偿标准(1 486)、补偿机制(371)、流域(195)、补偿标准(126)和生态文明(92)5个方面;可能的研究前沿包括精准扶贫、生态扶贫、协同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和长江经济带等领域,将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 通过对中国生态补偿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结论及当前中国生态补偿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趋势,未来有必要从以下3方面来完善中国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

    • 我国最早以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形式开始实行生态补偿政策,后期陆续出台退耕还林 (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牧还草等工程的经济补助政策,其主要以中央政府补贴方式来激励各地区开展生态补偿,该种补偿方式存在资金来源单一、中央财政压力大而且不能达到生态补偿政策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不断完善补偿方式,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生态奖补等补偿方式。整体来看,近年中国生态补偿方式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整体上仍存在没有达到一个长期有效、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以及补偿资金未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等不足,这将是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的重要方向。

    •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一系列脱贫攻坚的政策,同时,提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因此,生态补偿成为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将“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是当前以及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当前已有研究成果为生态补偿扶贫研究奠定了基础,由于生态补偿与脱贫的结合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未来在生态补偿脱贫机理研究、实现路径的多元化和“以人为本”的脱贫补偿思想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 当前,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基于自然资本论、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以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为主要内容,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角度开展研究。但生态补偿问题不仅涉及资源、环境、生态和经济学科内容,还涉及社会、哲学、法律和地理学科知识。因此,加强完善生态补偿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研究是进一步提高、深化中国生态补偿领域研究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51)

返回顶部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