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红梅,杨小芬,龚林锋,等.As(Ⅴ)对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混合培养物氧化性能的影响[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9,28(6):507-512
|
[2] |
柳建设,闫颖,王铧泰,等.氧化亚铁硫杆菌胞外多聚物的研究进展[J].金属矿山,2007,12:14-16
|
[3] |
|
[4] |
康福星.水环境中微生物及其胞外聚合物与重金属作用机理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
[5] |
苏贵珍,陆建军,陆现彩,等.施氏矿物吸附Cu2+及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实验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9,28(6):575-580
|
[6] |
李生琳.分析化学实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73-77
|
[7] |
陈华,胡以松,王晓昌,等.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中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综合评价[J].环境工程学报,2013,7(8):2904-2908
|
[8] |
杨培慧,张文豪,赵秋香,等.铬(Ⅵ)与谷胱甘肽作用及其中间态配合物形成的电化学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5,21(4):495-499
|
[9] |
李五聚.金属离子的电荷和半径对溶液中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1-4
|
[10] |
钟代立.A.f菌胞外聚合物表面性质随培养基质和时间的演变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
[11] |
刘阳,张捍民,杨凤林.活性污泥中微生物胞外聚合物(EPS)影响膜污染机理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8,22(2):332-338
|
[12] |
杨培慧,郑志雯,刘凌波,等.金属离子协同效应对血红蛋白分子荧光光谱的影响[J].分析科学学报,2005,21(3):268-270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