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以来,为促进海河流域以及京津冀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在海河流域及京津冀区域设立了众多项目及课题,主要围绕北运河、永定河和白洋淀-大清河等流域在水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研究与示范,且形成了一系列单项技术、工艺技术、示范工程、流域水质管理及调控技术等技术成果,然而目前对技术整体成效尚不清楚,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支撑情况也不了解。为此,本文以北运河为例,通过梳理水专项京津冀板块项目实施的科技产出、成果与效益,评估水专项实施对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支撑情况。
-
北运河是海河北系4大河流之一,发源于燕山南麓,西界永定河,东临潮白河,先后流经北京市海淀区、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河北省廊坊地区以及天津市武清区、北辰区和红桥区。干流长143 km,流域面积6 166 km2。北京段主河道长89.4 km,流域面积4 293 km2,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6%。
水专项在京津冀区域共计设立15个项目,资金投入约7亿元。其中,“十一五”项目有2个,分别是海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技术与集成示范(2008ZX07209)、海河流域典型城市水环境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2008ZX07314)。前者针对北运河主要开展水系水环境实时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示范、水系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上游典型污染区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中游重污染河段水质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中游段生态治理关键技术与示范和下游河灌区水污染防控与河道水质保持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后者针对北运河流经城市的水环境整治技术开展研究与示范,主要包括天津滨海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优化与节水控源减排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北方城市大型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和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及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开发与工程示范、华北缺水地区小城镇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北京城市再生水水质提高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等。
“十二五”期间水专项涉及北运河流域项目仅有1个,即海河流域重污染河流水质改善成套整装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2012ZX07203),主要开展北京段河流水质改善集成技术与综合示范、天津段河流水质改善集成技术、河流生态完整性影响机制与恢复途径研究。
“十三五”期间水专项在北运河流域设置项目5个。北京段设置了北运河上游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综合示范(2017ZX07102)、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质水生态建设综合示范项目(2017ZX07103)和北京市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研究与建设项目(2017ZX07104)等3个项目。北运河上游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综合示范(2017ZX07102)主要开展北运河上游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综合示范、沙河水库水环境改善及水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北运河上游分散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模式与运营、监管机制研究示范等,确保北运河上游区域水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进而有效推进北运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方位系统实施。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质水生态建设综合示范项目(2017ZX07103)主要结合通州 “一河串联”(北运河)的发展战略,实现区域水环境质量提升,支撑实现区域水生态文明构建。北京市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研究与建设项目(2017ZX07104)主要以北京市水资源水环境安全保障为目标,通过水务大数据分析利用研究,构建北京市五大流域水环境预警和水量水质统一调度体系,为水环境预警及时准确,多水源的优化、智能、低耗调度提供智慧化服务,提升水务社会化综合服务能力。北运河廊坊段设置了京津冀南部功能拓展区廊坊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与综合示范项目(2018ZX07105)1个项目,重构廊坊区域生态水网,打造区域水生态绿色廊坊基本框架,实现多水源水质水量优化调控,实现区域水环境质量、水生态功能的提升。北运河天津段设置了天津海绵城市建设与海河干流水环境改善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2017ZX07106),针对天津高地下水位、弱透水和盐碱地域特点,构建海绵城市建设成套技术及水环境改善技术,研究北运河天津段点源与非点源污染削减、河道治理与景观提升技术和城市污水氮磷深度去除技术等,支撑天津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与管理,支撑北运河河道水质达标与生态修复以及城市污水超高标准处理与再生利用。
-
根据现行科技评估管理要求,借鉴科技评估实践以及文献研究,并结合评估对象特点以及评估目的设计评估框架及内容。评估框架包括科技产出、成果与效益等两方面。科技产出包括示范工程、专利成果和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等。成果与效益主要从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角度出发,评估污染物减排、水环境质量改善、再生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变化和水生态变化等内容,见表1。
本文充分借鉴国内科研项目绩效评估经验,综合采用定量评估、半定量评估方法和定性评估方法。其中,产出以及成果中的污染物减排的评估主要利用数学统计方法、案例研究等定量评估和半定量评估方法;其他内容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定性和半定量方法。
-
“十一五”以来,水专项在北运河流域开展的示范工程主要有城镇污水处理功能提升、城镇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恢复、水资源调度、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农村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等8种类型,共计96项。示范工程以水体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恢复、城镇污水处理功能提升为主,分别为54和15项,合计占比72%,见表2。
城镇污水处理功能提升示范工程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城市污水深度处理,主要针对区域水体污染重、生态流量不足等问题,通过示范工程实现京津冀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排放标准的提升,污水处理厂尾水作为生态补水进入水体,从而提升水质。如,在海河北系(天津段)河流水质改善集成技术与综合示范(2012ZX07203-002)支持下,依托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污水处理厂开展的城镇污水与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及高效利用技术示范工程,设计水量3 000 m3/d。原有排放标准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排放标准,为了满足2015年10月1日天津市发布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12/599—2015)》要求,即自2018年1月1日起,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12/599—2015)》B标要求。2016年,在水专项支撑下开展了示范工程建设,原有工艺为“格栅-调节池-气浮池-A2O+沉淀池-生物转盘-滤池-消毒”,在原有A2O工艺中加入组合填料,提高活性污泥系统的污泥浓度,沉淀池改造为MBR池,改造后的工艺为“格栅-调节池-气浮池-A2O+AO-MBR池-消毒”,改造总投资749.50万元。根据2019年现场调查情况,示范工程建成以来一直能够稳定运行,出水能够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12/599—2015》的B标准。基于示范工程研发的“两级生化+MBR”工艺技术已在武清区下朱庄天和城污水处理厂得到应用,对于小城镇污水处理厂改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水体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恢复示范工程主要是为了提升河湖水道水质,实施工程内容包括河岸生态缓冲带、湿地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工程。典型案例有湿地生态系统重构及河滩地水质净化与储存研究与示范(2018ZX07105-004)支持的老龙河及龙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示范。示范工程位于廊坊市龙河流域,共有2个示范地点:龙河湿地示范工程,位于廊坊市安次区东张务防洪闸下游,采用“高效预处理+人工湿地(潜流湿地+表流湿地)”的净化工艺,处理规模3万m3/d,人工湿地占地面积30 hm2;老龙河湿地示范工程,位于104国道落垡桥下游,工程示范涵盖潜流-表流复合型人工湿地,总面积40 hm2,示范工程主要为潜流人工湿地及表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在功能定位上承接老龙河上游来水,承担对上游水体的净化处理,表流人工湿地作为潜流湿地的有益补充,保障下游出境市控断面的稳定达标。根据示范工程第三方监测结果,龙河人工湿地示范工程实施后,龙河水体的COD、氨氮和总磷3项指标值均有明显提升,下游出境断面的水质均满足国控考核的地表水V类水标准,老龙河示范工程运行状态良好,出水稳定达标,有效保障了老龙河落垡桥市控断面的稳定达标,并为迁徙水鸟创造觅食、栖息和繁殖的生态栖息场所。
-
“十二五”期间水专项涉及北运河流域课题共计申请了17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24项,实用新型专利46项。通过对专利状态的查询,170项专利状态中,49%的专利处于专利权维持状态(即有效状态),失效专利69项,占比41%,申请中、申请无效、被驳回、近失效的合计占比10%。
在有效的专利中,北京城市排水集团的发明专利《一种分散型村镇污水强化脱氮除磷的一体化装置与方法(2011100909006)》、北京环境保护科学院的发明专利《内循环生物滤池反应器及污水处理方法(2012103640797)》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实用新型专利《雨水处理和利用设施的设计方法(2010101957021)》等17项专利实现了成果的有效推广和转化。
-
水专项的实施支撑了一系列标准规范的编制与发布。涉及北运河流域的课题编制与发布了24项技术规范/标准/指南,其中已正式发布21项,以征求意见稿形式发布3项。部分技术规范/标准/指南作为强制执行的地方标准被广泛应用,如,《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18》于2018年2月起作为天津市水污染排放控制地方标准实施,《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307—2013》自2014年1月起作为北京市水污染控制地方标准实施,《河北省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DB13/2171—2015》自2015年3月起作为河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的地方标准实施。此外,还形成了《循环冷却水节水技术规范:GB/T 31329—2014》《水质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 768—2015》《水质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HJ 686—2014》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
水专项实施对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通过污染物减排实现,一是通过示范工程直接带动流域污染物减排,二是基于示范工程编制形成了一系列技术标准等,通过标准实施间接促进流域污染物减排。根据96项示范工程规模以及处理效率,核算各项示范工程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计算得到流域COD减排量为2.02万t/ a,氨氮减排量0.14万t/a,总磷减排量为0.01万t/a。通过示范工程的实施,形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高品质再生水生产成套技术体系,在北京市、天津市率先支持制定了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北京市《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307—2013》、天津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2/599—2015》等一系列技术标准文件,全面支撑了北京、天津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
以北京市为例,在地方排放标准的推动下,2012年以来,北京市政府先后颁布了《北京市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的意见》《北京市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3年行动方案(2013—2015年》[1],即“第一个3年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进一步推进污水治理工作,2016年,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进一步加快推进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3年行动方案(2016年7月—2019年6月》,即“第二个3年行动方案”[2]。在水专项科技支撑以及北京市政府推动下,北京市污水处理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增长速度加大,2019年北京市全市污水处理量已达到19.97亿m3,污水处理率达到94.5%[3]。污水处理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北运河水质的改善。“十三五”期间北运河北京段劣V类水体比例大幅度减少,从2015年的75%降至2019年的16.8%,Ⅰ~Ⅲ类水体比例明显增加,从2015年的14%提升至2019年的33.3%,见图1。
2019年,北运河王家摆断面(北京市出境断面)水质已提前达到2020年国家考核要求,COD浓度从2006年69.57 下降到2019年的35.8 mg/L,氨氮由12.08降到0.88 mg/L,氨氮浓度远低于4 mg/L的考核要求,见图2。
-
“十一五”期间,在北京城市再生水水质提高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2008ZX07314-008)课题支持下,实施了清河再生水示范工程、卢沟桥再生水示范工程2项再生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再生水处理规模为16.2万m3/d,每年可以向环境提供5 300万m3的再生水,占北京市“十一五”末再生水利用量的7.8%。“十二五”期间,在海河北系(北京段)河流水质改善集成技术与综合示范(2012ZX07203-001)课题支持下,又实施了赵全营镇再生水厂示范工程、马坡再生水厂示范工程2项再生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再生水处理规模为5.3 m3/d,每年供应再生水约1 900万m3,水专项示范工程直接带动的再生水资源利用量占北京市“十一五”末的7.6%。
在水专项科技支撑下,北京市编制印发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全面支撑北京市再生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的实施。2012年以来,在2个3年行动方案支撑下,2019年全市再生水资源利用量已达到11.52亿m3/a,相比2007年,增长了1.3倍,再生水主要用于河道补水、工业用水和市政杂用,已成为北京市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2018年再生水占供水总量的27.4%[4],直接降低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见图3。
-
在水专项课题支撑下,实施了北运河、龙河、天堂河、南水北调等与永定河水系连通示范工程、区域水网水系连通生态廊道构建成套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和天津海河-新开河-月牙河-海河河网联动水循环净化示范工程等示范工程,研究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质保障关键技术,确保了北运河生态流量的提升。根据水文站点监测数据,北运河近10年来水流量呈增加趋势,2017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86亿m3/a,明显高于2007年水平,表明北运河河道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2015年北运河水量已经满足最佳生态需水量(2.194亿m3/a)[5]的要求,见表3。
-
水专项在北运河北京段实施了沙河水库上游流域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区、龙道河生态治理技术综合集成示范工程和清河肖家河污水处理厂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河段等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在天津市段实施了北运河下游水系河道水质保持与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七里海河道净化器技术示范工程、半自然湿地结构功能优化技术示范工程、河道生态缓冲带示范工程、河道岸边带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尾水再生利用的河岸缓冲带净化工程和北运河天津段村镇污染控制与河道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生态修复工程,直接促进了水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
河北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利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的TM影像(分辨率为30 m)分析2013、2017和2018年夏季3个时期北运河生态廊道范围内(以河流边界向外扩充2 km作为监测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情况[6-7],根据其监测报告《三大廊道生态遥感监测报告(2013—2018)》《三大廊道生态遥感监测报告(2017—2018)》,北运河廊道绿地面积从2013年的54.9 km2提升至2018年的55.3 km2,说明受北运河治理保护的影响,廊道生态环境缓步上升。
根据高彩凤[6]的调査结果,2009~2010年,北运河底栖动物有17种,其中寡毛类7种,软体动物7种,均占41.18%,水生昆虫3种,主要优势种为寡毛类和软体动物的优势种,2009~2010年平均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为0.50,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顾晓昀等[7]研究发现,2015年夏季北运河水系底栖动物有3门6目23种,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分别占比43.5%和47.8%。根据王汨等[8]调查结论,2015年,北运河水系底栖动物群落香浓维纳指数平均值为0.88。可见,“十二五”期间,北运河底栖动物种类数有所增加,且群落组成呈现出水生昆虫种类数增加,水体有机污染的重要指示物种的寡毛类种类数减少,生物多样性得以提升。另外,根据北京市《2019年全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2019年北运河流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已逐渐由蓝藻门向绿藻门、硅藻门转变,而且密度逐年降低,浮游动物以原生动物、轮虫为优势种类,对水质敏感的枝角类、桡足类所占的比例上升,底栖动物和大型水生植物出现了中等耐污型生物,证明北运河水生态结构日益改善。
-
“十一五”以来,水专项在北运河流域共计实施了96项示范工程,形成170项专利成果和24项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指南等,对流域、区域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等的改善均发挥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在水环境方面,全面支撑北京市、天津市提高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提升区域污水处理量,直接带动了北运河水质的改善。“十三五”期间,北运河北京段劣V类水体比例大幅度减少,Ⅰ~Ⅲ类水体比例明显增加。2019年,北运河王家摆断面(北京市出境断面)水质已提前达到2020年国家考核要求;在水资源方面,全面支撑区域再生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的实施,2019年北京市再生水资源利用量相比2007年增长了1.3倍,再生水已成为北京市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另外,研究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水质保障关键技术,确保了北运河生态流量的提升;在水生态方面,“十二五”以来,北运河廊道绿地面积有所提升,底栖动物种类数有所增加,群落组成呈现出水生昆虫种类数增加、寡毛类种类数减少的趋势,生物多样性得以提升。
水专项京津冀区域项目实施绩效评估研究
——以北运河为例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 case study of Beiyun River Basin
-
摘要: 为了解水专项京津冀区域项目实施对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支撑情况,以北运河为例开展整体绩效评估研究。论文梳理了水专项在北运河流域实施的项目情况,构建了评估内容与方法,从科技产出、成果与效益等两方面开展了整体绩效评估。结果表明,“十一五”以来,水专项在北运河流域共计实施了96项示范工程,形成170项专利成果和24项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指南等,有效促进了流域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的改善。“十三五”期间,北运河北京段劣Ⅴ类水体比例大幅度减少,Ⅰ~Ⅲ类水体比例明显增加,2019年,北运河北京市出境断面-王家摆断面水质已提前达到2020年国家考核要求。2019年,北京市再生水资源利用量相比2007年增长了1.3倍,再生水已成为北京市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确保了北运河生态流量的提升。“十二五”以来,北运河廊道绿地面积有所增加,水生态系统功能得以提升。Abstrac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tudy of Beiyun River Basin w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Nation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the Water Major Project)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The research sorted out the implementation projects in the Beiyun River Basin,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contents and methods, and carried ou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rom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output, achievements and benefits. It showed that the Water Major Project had carried out a total of 96 demonstration projects, produced 170 patents and 24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in the Beiyun River Basin since the 11th Five-year plan, which had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cology. The proportion of inferior V water bodies in Beiyun River had been greatly reduced at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meanwhile, the proportion of I~Ⅲ water bodies had be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t was reached the national requirements in 2019 ahead of the schedule, which was the national assessment requirements in 2020 of the Beijing exit section-Wangjiabai section of Beiyun River. In 2019, the consumption of recycled water resources in Beijing had been increased by 1.3 times since 2007, which had become a stable and reliable secondary water source in Beijing, ensured the increase of the ecological flow of Beiyun River. Besides, the green space of Beiyun River corridors had been increased, and the water ecosystem had been improved since the 12th Five-year Plan.
-
-
表 1 水专项京津冀区域绩效评估内容
评估框架 评估内容 科技产出 示范工程 示范工程规模;典型案例的工程性能、运行效果、技术推广应用 专利成果 专利授权情况 技术规范/标准/指南 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等编制与采纳情况 成果与效益 水环境 污染物减排;水环境质量改善 水资源 再生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变化 水生态 植被变化;水生物变化 表 2 北运河流域示范工程项目分布
项目类型 项目数量/个 城镇污水处理功能提升 15 城镇面源污染控制 9 水体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恢复 54 水资源调度 3 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 1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4 农村污水处理 6 工业废水处理 4 表 3 北运河水流量变化
站点 年平均流量/m3·s-1 年径流量/亿m3·a-1 2007 a 2010 a 2015 a 2017 a 2007 a 2010 a 2015 a 2017 a 土门楼 10.80 18.10 17.30 14.90 3.40 5.71 5.44 4.71 筐儿港(北) 0.09 0.04 0.19 0.36 0.03 0.01 0.06 0.11 屈家店 0.65 0.53 8.99 2.39 0.20 0.17 2.83 0.75 平均值 3.84 6.22 8.83 5.88 1.21 1.96 2.78 1.86 -
[1] 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2013—2015年)的通知[EB/OL]. (2019-05-23)[2020-11-18]. 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fwj/zfwj/szfwj/201905/t20190523_72662.html. [2]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进一步加快推进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作三年行动方案[EB/OL]. [2020-11-18]. 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1907/t20190701_100007.html. [3] 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19年度)[EB/OL]. [2020-11-18]. http://swj.beijing.gov.cn/zwgk/szygb/. [4] 北京市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 能源发展稳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初现成效—新中国成立70年北京能源资源环境发展综述[EB/OL]. (2020-02-16)[2020-11-18]. http://tjj.beijing.gov.cn/tjsj_31433/sjjd_31444/202002/t20200216_1639663.html. [5] 韩宇平, 王富强, 赵若, 等. 北运河河流生态需水分段法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5(2): 25 − 29. [6] 高彩凤. 北运河水系水生态调查及水质评价[D].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7] 顾晓昀, 徐宗学, 王汨, 等. 北运河水系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质量评价[J]. 湖泊科学, 2017, 29(6): 1444 − 1454. [8] 王汨, 杨柏贺, 孟云飞, 等. 北京北运河水系夏季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8, 38(1): 1 − 6. -